70后女性的心灵释怀:从束缚到自由
我,一个70后的长春姑娘,在一个典型的知识分子家庭中长大。我的父亲在大学里教书,母亲从事财务工作。我们的家,就像那个年代无数家庭一样,平凡而真实,却也难以免俗地有着重男轻女的偏见。
在这个家庭里,我位居中间,上有活泼的姐姐,下有被宠爱的弟弟,而我,似`乎总是那个安静而容易被忽略的存在。
今天,我要分享的是一段超越平凡的故事,它关于自我发现的旅程,关于如何与过去的阴影和解,以及如何塑造一个真实的自我。
邀请您跟随我的叙述,一同揭开那些尘封的记忆,探索如何与内心的秘密和解,如何在时间的磨砺中找到真正的自我,并且勇敢地与之相拥。这不仅是一段成长的回忆,更是一段心灵蜕变的旅程。我的故事,等待您的见证。
1.从生前不断追寻父亲的认可,到父亲离世后开始懂得放手:唯有学会释怀,才能认可自我
在寻求父亲认可的旅程中,我曾感到迷茫和失落。但当我选择释怀,我感受到了内心深处的力量。这时,我才更加感激,父亲的形象一直是我心中最坚实的支撑。
父亲是个言语不多的人,总是在埋头看书,家务活基本上是由母亲承担。父亲总爱说:“女孩子家家的,得多干点家务,男孩子嘛,不用。”所以,我从小就得帮忙做家务,而好东西总是先给弟弟。这事让我心里挺不平衡的,但也让我变得更加坚强。
父亲特别看重我们的学习,这也成了我吸引他注意的方式。当姐姐和弟弟在玩耍时,我更愿意安静地学习,想着能用优异的成绩在父亲心里赢得一席之地。每当我感受到他那满意的目光,心里就会有一种说不出的高兴,这种感觉一直激励着我不断努力。
在我大约上小学二年级的那个晚上,家里只有我和父亲。父亲依旧静静地坐在书桌前,埋头于书本之中,而我则乖巧地在一旁,生怕打扰到他。我的目光不由自主地被书架上杂乱无章的书籍和摆设吸引。
幼小的我心中涌起一股想要帮忙的冲动,心想如果我能把书架整理得井井有条,父亲一定会夸奖我。于是我搬来一个小凳子,小心翼翼地站上去,开始一层层地整理书架。书架最顶层放着腌腐乳和臭豆腐的坛子,我小心翼翼地将它们取下,将书籍摆放整齐。按照自己的逻辑,我把较大的书籍放在上层,然后再把坛子稳稳当当地放回原位。就这样,我一层层地整理,直到最后坐在地上收拾最底层的东西。
我费了九牛二虎之力,花了大半个晚上才完成了这项“大工程”。整理完毕后,我坐在地上,期待着父亲能回过头来,给予我一些赞赏。然而,父亲都始终没有转过身来,仿佛他处在一个与世隔绝的世界里,对外界的一切毫无察觉。我不敢出声叫他,生怕打扰到他,显得自己不懂事。我就这样默默地坐在小凳子上,直到妈妈他们回家。
那种期待与失落交织的感觉,多年以后,依旧耿耿于怀,每当回忆起,心中总会泛起一丝忧伤。
在我的心中,帮忙买菜也是赢得父亲注意的一种方式。记得80年代初的夏天,菜市场的菜堆得像小山一样,五颜六色。我们这些孩子拿着盆排队,轮到我时,我总是特别兴奋。后来,90年代有了自行车,每次都能驮回一大袋菜,沉甸甸的,那种满足感,至今仍然深刻地印在我的记忆中。
我不但肩负起家中买菜的重任,也主动承担了假期做饭的任务。一方面,我希望通过这些努力获得父亲更多的关注;另一方面,我对烹饪有着浓厚的兴趣。
在那个普遍推崇数理化等传统学科的年代,我却对烹饪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我从父母学校的图书馆借来一本本烹饪书籍,每个假期都在厨房里埋头苦练。从刀功到包饺子,我的手艺日渐成熟。妈妈品尝我做的饭菜时满意的笑容,是对我最大的肯定。这些经历,为我后来高考填报志愿的方向奠定了基础。
1990年,站在高考志愿填报的十字路口,我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商专,那是唯一一个能让我追逐烹饪梦想的地方。面对父母的惊讶和亲戚的疑惑,我异常坚决。我反复向父母阐明我的立场:“我选择学习烹饪,不仅仅是为了成为一名厨师,其实我更想成为一名营养师。”我详细研究了那所学校的专业课程,它们不仅仅是教授烹饪技巧,更涵盖营养学、食物搭配,甚至是高端的营养管理。
我一直在努力让父母放心,想让他们知道我选这条路是经过深思熟虑的。这个话题几乎成了我们家饭桌上的家常便饭,我不断地解释,希望能得到他们的理解。
尽管我付出了全部的努力,却未能如愿进入商专,失望如同潮水般几乎将我淹没。但梦想之路本就充满坎坷,我选择回到父母所在的学校继续学习。这段曲折的经历,深深刻在心中,难以忘怀。它不仅见证了我的独立与坚持,也坚定了我无论未来如何,都将不懈追求梦想的决心。
我和父亲之间的关系复杂而微妙。在他生命的最后阶段,我每天中午都会回家,亲手为他准备午餐,尤其是他最爱的红烧肉。我们的交流不多,他沉默寡言,而我也习惯了不表露情感。但在我心底,一直渴望知道他是否为我感到骄傲。
直到那一天,他的突然离世,像是一堵墙轰然倒塌。我永远失去了询问的机会,也留下了无法弥补的遗憾,这也让我一直难以释怀。
多年以后,我在家庭教育培训中深入体验了‘走进原生家庭’的环节。在柔和的音乐和昏暗的灯光下,我仿佛穿越时空,看到了父亲熟悉的身影,他微笑着,就像小时候鼓励我那样。我压抑已久的话语终于倾泻而出,而在我心中,父亲“回应”了我:“你一直是我最骄傲的女儿。”那一刻,我情感的堤坝崩溃,泪水涌出,心中的结似乎开始松动。
那晚,我感受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释放,但真正的和解并非一蹴而就。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开始反思与父亲的关系,逐渐理解他的沉默背后隐藏的爱。我曾经为了获得父亲的认可,自发地整理书架,希望他能看到我的努力。尽管他未曾当面夸奖,但他的沉默似乎是一种无声的认可,这是他特有的表达方式,我终于明白了。
曾经的我,对父亲的夸奖充满了渴望,即便过去很多年,那份期待依旧深藏心底。而今,我终于明白了,父亲的爱是深沉而不张扬的。他的每一个细微的行动,每一次轻轻的点头,都是他对我的爱和鼓励。这些无声的细节,激励着我继续前行,成为更好的自己。
我学会了释怀,放下过去的误解,我和父亲之间达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和谐。我感到他的力量如同温暖的阳光,在我背后默默支持着我。
这种内心的转变,坚定了我对人生选择的信念。我开始致力于家庭教育的推广,从读书会的积极参与者,逐渐成长为一名主分享人。我用我的故事和经历,帮助那些在家庭关系中迷失向的人。我知道,天上的父亲,一定会以我为荣。
亲爱的朋友们,每一步成长都是烙印,每次释怀都是心灵重生。带着对亲情的深刻理解,我们前行,用光芒照亮道路,成就更好的自己,实现亲人深切的期望——成为他们永远的骄傲。
泰戈尔说过“真正的成熟是学会释怀,而不是忘记过去,而是让过去成为我们前进的力量。”
2.从童年一句评论放弃裙子,到成年一次体验触发自我觉醒:唯有学会释怀,才能肯定自我
一句他人的无心之言,在我心底留下了深刻的烙印,无声地塑造着我的人生。当我解开内心的枷锁,那句话的力量得以释放,我宛如破茧的蝴蝶,勇敢地展示真我,达成最终的自我肯定。
小时候,我对美丽有着与生俱来的向往。在那个物资相对短缺的时代,穿姐姐淘汰下来的衣服是家常便饭,而我总是特别偏爱她的裙子。不知何时起,裙子逐渐从我的生活中消失,我的头发剪短了,衣橱里只剩下简单的长裤和素色的上衣。这种中性的装扮成了我的风格,尽管表面上我对这样的外表感到满意。然而,心底始终藏着一丝遗憾——我也渴望像其他女孩子一样,穿上鲜艳的裙子。但内心有一道难以逾越的障碍,无论我怎么努力,似乎都无法跨越。
就在我小学三年级的暑假即将结束的那个初秋8月末,作为学校合唱团的一员,我被老师叫去学校练习。那天,我精心挑选了一件自己特别喜欢的短袖长裙,带着一丝兴奋来到了学校。然而,老师瞥了我一眼,轻蔑地说:“这么埋汰还穿裙子。”那一刻,我感到脸颊滚烫,羞愧让我垂下了头,声音也变得微弱,整个练习过程我都坐立不安。
结束后,我逃也似的跑回家,家里一个人都没有。我坐在冰冷的马路牙子上,双手紧紧抱着膝盖,头埋在臂弯里。直到妈妈回家,看到我这个样子,她不解地问:“天气都凉了,怎么还穿裙子,这不是嘚瑟吗?”我更加沉默了,没有解释,只是起身回家后换上了裤子。
从那以后,裙子几乎从我的衣柜里绝迹了。我剪了男孩式的短发,穿上了白衬衫、黑裤子和运动鞋。从背后看,性别变得中性,我也逐渐习惯了这种身份的模糊。但内心深处,对那个爱美的小女孩的渴望,从未真正消失。
父母对我的衣着变化并没太注意。那个年代,大家都忙于工作,孩子们自由生长,衣着不是家长关注的重点。他们甚至觉得我不那么注重外表是好事,说明我更专注于学习。而我,则以这种中性形象,从初中到大学,仿佛在告诉世界,我可以像男孩一样坚强。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的这种风格逐渐被周围人所接受,我也开始相信自己就应该这样穿着。偶尔有人问起为什么总穿裤子,我会随口说穿裤子方便,要骑自行车。或者半开玩笑地提到家里重男轻女,觉得像男孩会更受父亲喜欢。
我有个闺蜜,从小一起长大,她特别爱美,总是穿得漂漂亮亮。我们俩在一起,总有种奇妙的和谐。我渐渐习惯了保护她,主动承担更多责任,总是让着她。
结婚后,我还是老样子,幸好我爱人是我大学同学,他对我的习惯装束早已熟悉。虽然他想让我尝试一些颜色鲜艳的衣服或裙子,但我总是强烈拒绝。我们也因此有过不愉快,但最终,他选择了容忍,毕竟这并不是什么原则性问题。
工作多年后,有天下午,我和一位关系特好的同事一起出去溜达。我们俩正溜溜达达地在人行道上走着,冷不丁有人从后面拍了拍同事的肩膀。我们回头一看,是个熟人,他乐呵呵地看着我们。
“张姐,这是带着你儿子逛街呢?”他笑眯眯地说。
我一时懵了,完全不明白发生了什么。
“哈哈,我还以为是你儿子呢,原来是小李呀!”朋友赶紧解释,“从后面看,真像个小伙子,没想到…”
我有些尴尬的笑了笑,心中的滋味有些复杂。
这样的误会渐渐成了家常便饭。每次被人误认为年轻,我虽然表面上挺得意。但笑容背后,总藏着不易察觉的失落。内心深处,似乎总有个声音在悄悄问:“为什么不能穿上那些漂亮的裙子,做一回真正的自己呢?”
直至在一次家庭教育培训中,我深刻地融入了“拥抱内在小孩”的环节,它让我重新面对那段尘封的记忆。在昏暗的房间里,我抱着大抱枕,躺在柔软的毯子上,随着音乐和老师的引导,我回到了那个8月末的下午。
我看到了那个无助的小女孩,她的肩膀颤抖,眼泪在眼眶中打转。我紧紧抱着她,轻声说:“你辛苦了,你的坚强让我活成了现在的我。没有你的忍耐,就没有今天的我。”我们拥抱了很久,直到她从浑身颤抖的大声哭泣到渐渐的哭泣平息,抽泣声也逐渐消失。我松开手,看着她,温柔地说:“谢谢你,现在我可以保护你了。”
那次体验活动结束后,我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释然,仿佛背上的重担终于卸下,身体变得轻松而柔软。我开始尝试那些我一直渴望的裙子,最初的选择是黑色的,它的低调让我觉得不会太过引人注目。但即便如此,当我穿上那条黑色裙子,周围人的目光和赞叹还是让我感到惊喜,他们都说裙子更适合我。这些赞美的话语让我心中充满了喜悦,同时也伴随着一丝不习惯的紧张,因为我从未想过自己会成为关注的焦点。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变得更加勇敢,突破了单一的黑色,开始尝试浅色乃至色彩斑斓的裙子。我的衣橱变得丰富多彩,我开始烫发,注重妆容。同事们对我的变化感到惊讶,他们纷纷给予肯定,说我看起来更年轻、更有魅力了。虽然我会害羞地微笑,但内心深处的喜悦是如此真实。
曾经,我是一个性格谦逊的人,总是尽量避免成为焦点,希望在人群中保持隐形。但现在的我,每天精心装扮,自信地在众人面前行走。我渴望被看见,就像花朵尽情绽放,展现自己的美丽和生命力。
这些衣物对我而言,不仅仅是外观的转变,更是我勇于自我肯定、记录成长历程的标志。如今,每当我穿上裙子,我追求的不只是外在的美丽,更是在庆祝内心的蜕变。这个过程中,我学会了如何通过外在的装扮来表达内在的成长和自信。这段旅程虽然充满挑战,但它也赋予了我无尽的自我探索和心灵自由的喜悦。最终,我释怀了,接纳了过去的自己,同时也拥抱了现在这个更加自信和多彩的我。
亲爱的朋友,当你感到迷茫,请静心倾听内心的声音,它将指引你找到真实的自我。在这个过程中,你将见证生活变得更加多姿多彩,你的笑容也将更加明亮,这是因为你学会了深深地、无条件地爱自己。
正如罗宾·夏尔马所言:“放下过去,放下他人的评价,就像蝴蝶破茧而出,你会发现一个全新的自己。”
3.从职场失意与亲子隔阂,到深入学习中看淡名利:唯有学会释怀,才能活出自我
历经职场失利与亲子关系受挫,我选择深入学习和自我探寻的道路,抛开对名利的执着。我意识到,唯有学会释怀,才能真正领悟生活的意义,从而活出一个更加真实、充满价值的自我。
在我大专毕业那年,得益于国家的分配政策,我幸运地留校从事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我对职场充满憧憬,立志晋升,因此我不断提升自己。从自学取得本科学历,到攻读硕士,我一步步为职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拿到硕士学位时,我以为自己拥有了与他人竞争的底气,可以平等地争夺晋升机会。但随着时间的流逝,眼见同事纷纷晋升,我不禁心生怨怼。我开始怀疑,他们的成功是凭借关系背景。我虽有同等学历,却始终未能获得认可。
小华,我的同事,比我晚几年入职,学历与我相当,但在不同的部门工作。她总是面带微笑,与人交谈时总能说出让人愉悦的话语。当她获得晋升时,我的心里充满了不平衡。我在心里暗暗较劲:她不过是会说话而已。而我,工作勤奋认真,却因为不擅言辞而被忽视。
直到有一天,一个朋友在闲聊中无意提到,说我总是板着脸,让人不敢轻易接近,就像老照片里那些不苟言笑的老人家。我愣住了,这才意识到自己在他人眼中的形象竟是这样。我总认为自己很平易近人,却没想到给别人留下了截然不同的印象。
几次这样的打击之后,我对晋升渐渐心灰意冷。我不得不随波逐流,过着一眼望到头的生活,每天重复着同样的工作,只等着退休的那一天到来。
在职场上的晋升之路似乎已经封死,我那颗争强好胜的心再也无法在职业发展中得到满足。于是,我将所有的期望和精力转移到了家庭,尤其是我的儿子身上。我决心要让自己的家庭幸福,要通过儿子的成就来实现我未竟的梦想。
我在儿子很小的时候就开始陪伴他学习各种技能。无论是弹琴还是冰球,我都倾注全力。仍记得那些寒冷的冬日,我带着儿子辗转几趟公交车,只为了能到达学习地点。车站离家甚远,我们母子俩常常冻得手脚发痒,但我坚信这一切都是值得的。
儿子上了高中后,我更是不惜一切代价,动用人脉将他送入了知名的课外辅导班,以便他能提前掌握高中课程。每当他在教室里学习时,我就在外面静静地等待,不惜牺牲所有的休闲时间。尽管辅导班的费用昂贵,但我从未犹豫,只要是为了儿子,任何牺牲我都愿意。
我这么全心全意的付出,只为了让儿子能够考上一个好的大学,有所作为,这样我也能感到骄傲,我的自尊心也能得到满足。在我心中,只要儿子保持当前的学习劲头,考上985高校对他而言应该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可是突如其来的变化就像一把重锤无情地击碎了我的梦想。儿子上高二的那一年,那个原本阳光开朗、总是兴致勃勃与我分享学校生活的孩子,突然间变得沉默寡言。仿佛在我们之间,筑起了一道高墙。
每天儿子一回到家,就把自己关在房间里。我试图主动与他交流,却只换来他不愿多言的表情和那令我心疼的忧郁眼神。
直到有一天,儿子终于忍不住向我吐露了他心中的焦虑。他的声音低沉,显然是积累了太多的不安和困惑。他告诉我,同学们开始孤立他,那些曾经一起玩耍的好友也渐渐疏远。他感到被讨论的话题排斥在外,怀疑这一切是故意的疏离。我的儿子,那个我一直认为阳光大气的小伙子,竟然开始怀疑自己,这让我震惊不已。他只是轻描淡写地表达了自己的感受,但那淡淡的忧郁却告诉我,他的内心远比表现出来的要复杂和沉重。显然,他还有更多未曾说出口的痛苦。
更让我担忧的是,儿子开始偷摸的玩游戏,经常半夜起看到书房里电脑屏幕微光的闪烁,我多次忍住了冲进去质问的冲动,怕吓到他,但心中的焦虑和愤怒就像是活火山一样随时可能爆发。就这样到了期末考试,儿子的成绩直线下滑。但当我试图和他谈论这些问题的时候,他的眼睛充满了迷茫。
面对儿子的变化,我感到前所未有的无力与迷茫。我不知如何打破隔阂,赢回他的信任,帮他重拾往日的自信。同时,我开始自我怀疑,职场失意,家庭无力,教育孩子也显得力不从心,这一切让我倍感挫败。
在我感到迷茫之际,一位朋友建议我参加一场家庭教育的讲座。在那个瞬间,我仿佛从梦中惊醒,意识到自己对家庭教育的理解还停留在过去的水平。于是,我开始投入学习,积极参加线上线下各种课程。我深刻领悟到,作为父母,我们是孩子的榜样,孩子则是我们的镜子;只有我自身发生改变,孩子才可能随之改变。我如饥似渴地吸收知识,学会了如何与孩子有效沟通,学会了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更懂得了如何真正地去爱孩子。经过4年的学习和实践,我与儿子之间的关系变得更加亲密和谐。我们一起享受游戏的乐趣,儿子遇到有趣的事情会立刻与我分享。儿子的变化,让我看到了自己努力学习的成果。
在追求家庭教育的真谛时,我意识到自己的知识和思维存在局限。职场挑战让我明白,我的沉默是内心恐惧的映射。为了打破这一壁垒,我全力以赴地学习,涉猎演讲、写作和拆书,渴求新知,不断进步。这一历程不仅让我看到了自己的不足,还引领我踏上了一条挑战与成长并行的道路。
个人成长也带来了职场上的突破。在2021年底,我带领团队克服重重困难,成功完成了复杂的社会保险项目,赢得了同事们的广泛赞誉。接着,我推行了新的管理措施,显著提高了工作效率。这每一次努力的成果都让我感到满满的成就感和自我价值的实现。
四年的学习历程,让我对家庭教育有了深刻的理解,并点燃了我分享的渴望——不仅是为了我的孩子,更是为了指引更多家庭走向光明的未来。
一位同事曾向我吐露,他在辅导女儿数学时失控发火,之后感到极度后悔。我帮他进行了深入分析,指出他情绪失控的根源在于过去的经历。这一领悟使他学会了更有效地控制情绪。
随着时间的积累,我发现同事们越来越喜欢在休息时间找我交谈,倾诉他们的烦恼。我认识到,我在家庭教育上的知识和经验不仅能够造福我的家庭,也能够帮助他人。因此,我决定将自己的经验和心得传授给更多的人。
曾经,我追逐职位晋升和孩子成就的光环,陷入了名利与虚荣的旋涡。然而,多年的生活历练让我逐渐活出了自我,摆脱那些表面的追求。在“拆书帮”帮主赵周老师的启发下,我反思两个问题:“哪些事情我不求回报也愿意去做?哪些事情我甚至愿意付出代价去完成?”经过深刻的自我探索,我得到了明确而坚定的答案:我渴望致力于家庭教育传播,为那些面临困境的家庭提供实质性的帮助,这才是我内心真正渴望的事业。
在自我提升过程中,我不仅解决了家庭中的问题,也为工作注入了新的热情和活力。我学会了释怀,不再为过去的名利所困。更重要的是,我发现自己有能力帮助其他家庭走向和谐与幸福,这让我深刻感到生活充满了丰富的意义和无限的价值。
人生的价值,超越名利的追逐,在于自我认知和对社会的奉献。学会释怀,我们才能发现真我,并在助人与事业中找到深层的快乐与意义,这样的生活才会让我们的存在充实而有价值。
正向杨绛先生所说“追求内心的满足,而不是外在的虚荣,这样才能活得真实而快乐。”
在人生的这个重要时刻,当我回顾过去,心中充满了感慨。从过去太在意别人的眼光,到如今能够淡然处之,我经历了人生的蜕变。
王尔德曾说过:“爱自己是终身浪漫的开始。”
现在,我以最真实的自己照亮他人,不被名利所困,勇敢地面对新的挑战。
成长的道路没有尽头,每一步都是新的探索。愿我的经历能够为你的旅程增添一抹光亮。
记住,爱自己是浪漫的起点,成长是一场永无止境的旅行。愿我们勇往直前,共同编织属于我们的传奇故事。
感谢你的阅读,如果你喜欢这篇文章,不妨轻轻点击【赞】,并将这个故事【分享】给更多的人。同时,也欢迎你在评论区分享自己的成长故事,让我们一同编织我们的传奇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