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我的脑子里有几个特别特别重要的不等式,它们是:
注意力> 时间> 金钱
选择 > 努力
成长> 成功
活在未来 >活在当下
这些概念 ,在我接触李笑来老师的专栏之前,完全是模糊不清的,更不可能弄清楚它们之间孰重孰轻。因为脑子里概念不清,人生很多时候稀里糊涂。
今天我要在这个清单里面加一个非常关键非常重要的不等式,它是幸福人生的法则:给予 >索取
听到过这样一句话,一个人的成功往往来自于很多人希望他可以成功。当时看到这句话的时候,很认可是这么一回事。但也只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今天看到吴伯凡老师的一篇有关孩子起跑线的文章,终于对这句话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当清楚明了的把一个问题了解得更深进一步,这种美好的感觉就很希望赶紧写下来。默默升级自己的认知水平,美妙。
很多人看起来非常努力,却没有更幸福更快乐,甚至非常痛苦。他们也找不出自身的原因。于是就有怨天尤人,命中注定这一类说法。
决定一个人的幸福和事业成就主要看俩个方面:认知技能和非认知技能。 认知技能就是大家在学校里学习的专业,自己的手艺,才艺,知识储备等等。我们在培养孩子的过程中,几乎可以倾其所有去提高孩子的认知技能。读好的幼儿园,名牌小学中学大学。诚然,一个人的认知技能不仅是生存的必需,也是幸福人生的保障。可是真正决定一个人持续幸福的主要是非认知技能。它包括情感、社会适应性、人际沟通交往能力等等这些无法轻易辨别和测量的因素。但是对人的事业发展和幸福有巨大的影响。
有人会这样理解:认知技能和非认知技能对应的就是智商和情商。决定一个人成功与否的主要因素是情商。可是在我看来智商和情商都可以归到智商。我不相信一个情商高的人,智商会很低。有些人被误以为情商低,看起来不太合群的样子,只是他们的关注点并不在讨好他人。
人的幸福感主要来源于人际关系,人际关系糟糕的人很难有持久的幸福。一个人的人际关系处理得好,是一种能力,是一种他对社会的兴趣,是一种主动表达的愿望。
在人际关系中,能够既不委屈自己又让他人如沐春风的做法就是:在与他人交往的时候一直保持着“多给予,少索取”的倾向或者是习惯。哪怕是在日常平等的交易交换中,也习惯于让自己付出的大于所得到的,也就是说她始终保持一个人生的不等式,那就是让自己的给予大于自己的所得: 给予>索取
在婚姻中重视给予,而不是一味的索取对方的关爱和关注。生活才轻松惬意。等待他人的爱往往是痛苦的。
和朋友同事相处中,不带目的性的给予帮助。
生活中我们会看到有些人在经过公共区的大门的时候,会很自然的往后看一看,让后面的人方便进出门,而有些人则是不管不顾其他人。这一些对不认识的人也能给予帮助的人更容易成功和幸福。
我们和人打交道,如果你带着索取的心态,对方是可以很快感知和察觉的。别人在那一瞬间识别了你的行为背后的心智,就会反感甚至讨厌你,而人都具有认知吝啬的倾向,一旦有这个固化的认知,很难改变,如果你身边的人都是这样看你,那么就造成古人说的“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局面。可怕的是你自己还没意识到是什么原因。
当我们面对一个温暖的人,看起来随时准备为你服务和提供帮助的人,我们的心会打开,我们会对他放开戒备心。我知道TA没有索取的倾向,和他相处如沐春风。
想到这里,让你的孩子多去社区做义工,每天问问他,‘’今天在学校有没有帮助同学老师们‘’?
还是,‘’今天你学到什么了‘’?‘’考试有没有打满分‘’?
如果不能让孩子对待身边的人有给予的心态,那给他报名再多的兴趣班 ,读再好的学校,也只能是让他低效率的奋斗。作为成年的我们来说,满世界去认识新朋友,还不如让你身边的人认可你,喜欢你,想想,他们愿意看到你成功吗,他们愿意助你成功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