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对文化建设来说,守正才能不迷失自我、不迷失方向,创新才能把握时代、引领时代。”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唯有坚守守正创新之道,方能延续历史文脉,书写当代辉煌篇章,进而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的蓬勃活力,勇担新时代赋予的文化使命。
与时俱进,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守正创新。“周虽旧邦,其命维新”,创新精神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显著特征之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在漫长的传承和发展过程中不断吸收时代精华,吐故纳新,适应新的时代社会需求。守正,意味着我们要深入挖掘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坚守文化之根,弘扬文化之魂。创新,则要求我们在继承的基础上,结合时代特点和社会需求,对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使其更加符合当代人的审美和价值观,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春晚舞蹈《只此青绿》、短视频《逃出大英博物馆》以及火遍全球的游戏《黑神话:悟空》,都是通过对传统文化深入挖掘的同时注入时代审美元素,从而以人们喜闻乐见的方式强势“出圈”。这表明,在传承发展基础上的与时俱进,有利于激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生动力,更好地适应时代发展需要,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
科技赋能,拓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通道。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科技已成为推动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重要力量。诸如移动互联网、5G、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加快创新了传统文化艺术呈现方式,为传统文化注入新动能。河南卫视《唐宫夜宴》一经推出便火爆全网,将AR、VR运用到舞台表现技术中,重现历史场景、经典画作等,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通过现代技术运用实现对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以更加直观、生动的方式呈现给公众,增强文化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此外,数字技术也构建出新的载体形式,让传统文化能够更好地传承与发展。近年来,在我国实施的一系列文物保护数字化工程,利用数字技术将一些文物古迹、历史遗产等进行全息拟态处理成数字形态,让文物穿越厚重而久远的历史,呈现在现代人面前。数字技术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创新、传播拓展出广阔的新渠道和新空间,促进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更广范围、更深层次的传承发展。
贴近群众,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亲和力。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离不开社会各界的广泛参与。因此文化的守正与创新更要增强传统文化的亲和力,以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传承与创新,提高人民群众特别是广大青少年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与自豪感。如今越来越多富有创意的文化产品和服务走进日常生活,陕西历史博物馆借助数字技术,重现古代场景,引领参观者穿越时空,亲身体验古人的生产生活方式。敦煌研究院则利用数字化技术,使全球观众能够近距离细致观赏莫高窟壁画的瑰丽细节。各地博物馆更是相继推出各具特色的文创产品,广受年轻一代的欢迎。这表明,通过富有创意、贴近需求的文化产品与服务,传统文化走进群众的日常生活,吸引了更多年轻人主动了解、传承传统文化。
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守正创新,是新时代赋予我们的历史使命。我们要与时俱进、科技赋能、贴近群众,共同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活力,让其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历久弥新,绽放出更加璀璨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