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初一的那一年,我十一岁,家里刚刚搬进了新房,地段挺好,村口,高地,可以俯瞰半个邻村,而我因为要上学,在新房中住不够七天,不符合村里住新房的风俗,只能借居在邻居家。
九月一号的早上四点半,母亲轻轻地把我摇醒,穿衣,洗漱,匆匆吃过早饭,父亲就起收拾好的行李,长约一百厘米,高八十厘米,宽五十厘米的木质箱子和被子枕头褥子卷成的铺盖卷,箱子里边还装着我的衣物和一些生活用品,我背着书包,拿着脸盆,一大一小两个身影在微微的月光下,开始踏上了漫漫求学路。
那个时候,车还不够普及,交通也不发达,出门基本上靠两条腿,而我要去上学的那所初中离家有四十里路,需得爬过两座山,翻过两道沟,再有半个小时,才可抵达。
一路上,秋风拂面,已带了丝丝寒意,父女俩静悄悄的,基本无话,父亲本就不爱言辞,而我因为畏惧父亲也不敢言辞,路上沟石纵横,羊肠小道得借着手电筒的光才能辩得清楚,寂静的山路中偶尔传来父亲的一两句话,“小心,看路。”
下山,踩石,过溪,上山,弯腰,提腿,再下山,再上山,父亲靠着山路边凸出的石头,歇了两歇,我也歇了两歇,天边渐渐泛白,日头也越来越高,身上和背包相接的地方,已是湿湿的一片,看了看表,已是七点半,父亲看着我,长长地叹了一口气。
“再有一个小时,就到学校了,去了后好好学,尽量不要和同学吵架,你身量小,力气也小,打不过别人的,一旦动手,吃亏的就是你自己。”一路上,父亲第一次说了这么多的字。
“嗯”
“到了学校,好好吃饭,早晚天气凉,多穿点衣服,小心感冒了,出门在外,要学会照顾自己。”
“嗯”
“我给你十元零花钱,应该够你这十天左右的开支,去了学校,该买的就买,该花的就花,也不要太节省了,但是也不要乱花,我和你妈挣钱也不容易,如果花的没钱了,和其他同学借一下,开学后再还。”
“嗯”
“学校每天都有两顿小米饭吃,饿了就吃你妈给你烤干的馍馍,如果吃的没有了,就和别的同学借几块馍,开学后还,要和同宿舍的人处好关系。”
“嗯”
“上课了好好听,有什么不会的,要多问老师,或者学的好的同学,你看你姑姑家的小林,就是因为学习好,考上了大学,现在在太原当老师,风吹不着,雨淋不到的,还有寒暑假,多好!你看看我和你妈妈,天天种地,早早地起,很晚才能睡,还要放羊喂猪,才刚能维持住咱们一家的开支,你可得好好学,将来不要像我们一样。”
…………
父亲不停地叮嘱着我,我不停地点着头,小鸡啄米一般。
半个小时后,我和父亲终于到达了坐落在山脚下的小牛头初中,敞开的院子,连校门也没有,院子中间有一根旗杆,只是一根杆,上下两层窑洞,二层是教室,一层是宿舍,宿舍的楼顶就是教室外面的活动场所。
父亲背着箱子铺盖,我背着书包,拿着脸盆,穿梭在新生群里,终于在一间坐东朝西的窑洞门上找到了我的名字,进去时,里面已经挤满了人,一盘大土炕,从靠墙的东面开始,一个被子一个被子的已叠的整整齐齐,只有最西面还留有一个位置,这个位置因为紧挨着火灶,冬天经常有同学的铺盖被烧,所以只要有得选,根本没有人会睡这,而我因为起身的虽早,但路途太远,到了后,反而成了最后一个,别无选择,这个位置,我一睡睡了三年。
大通铺,大土炕,十三个豆蔻年华的姑娘从此在27号安了家,窑洞本就不大,左面铺了一排炕后,右面的距离本来就窄,来的早的同学又都拣了石头,垒好后,把自己的小箱子放了上去,所以宿舍里真正能够走路的空间,只够两人并排而行。
我的箱子没有安放之处,父亲就放在了炕的边缘上,正好挡住了我的半个身体,“这样也好,可以挡风,要不然你睡在门边,时间长了,吹的身体会吹问题。”父亲一边帮我铺床,一边安慰我。
收拾停当,已是中午,父亲缠好绳子,放在了窗台上,“饿了吧?吃点饼吧。我去老师办公室看看有没有热水,给你倒一碗。”说着,从箱子里翻出来我的碗,转身走了。
过了好一会儿,父亲端着一碗热水进来,“老师说,今天来的人多,热水没了,我去学校附近的人家里倒的,你赶紧喝吧!现在应该正合适。”我拿起一块馍,给父亲也递了一块,父亲咬了几口,就揣在了口袋里。“现在安顿的差不多了,我也该走了,有什么事,你和咱村里的唤唤,卫艳相互照应着。”说完,父亲拿起窗边的绳子开门走了,我赶忙跟了出去。
“回去吧,现在中午,你吃了东西,就睡会觉吧,下午就要上课了。”父亲拿着绳子挥了挥,掉头离去。
入学后
到下午上课前,家长们陆陆续续都走了,我们一群姑娘们,开始叽叽喳喳地互相聊着天,介绍着自己,都是十里八乡,附近村子的人,没一会儿,就都熟悉了。
下了晚自习,月明星稀,宿舍里没有电灯,照明是用蜡烛,每人一个晚上轮着来,昏暗的灯光下,少女们似乎第一次感受到了离家的忧伤,也似乎忙了一天都累了,很快就都进入了梦乡,偶尔还能听到一两声压抑着的哭泣。
第二天,初中生活正式开始,早晨六点,起床铃声响起,可爱的姑娘们谁也没有想着睡懒觉,穿衣,叠被,跑操。
六点四十,跑操结束,值日生打热水,准备洗漱,热水基本上是固定的,每个宿舍三瓢,回来后分倒在三四个脸盆里,然后每个脸盆里三四块毛巾同时进入水盆,揉一下,捏一把,水就变得昏黄昏黄的,擦一把脸,再揉一下,捏一把,盆里的水基本就可以和下过雨后路面上的积水相提并论了。
铃声再响,就是该上早自习了,一窝蜂的冲出宿舍门,直奔教室而去,坐定,翻书,咿咿呀呀地背课文,背英语,背数学公式。
第一节,第二节,十点了,该吃饭了,下课铃声响起后,各个宿舍的值日生,性子急的风一般刮向宿舍,一人提水桶,一人拿木棍,跑向食堂,严格来说,应该不能称作食堂,顶多算是个打饭处,小小得的一间窑洞,水泥抹的水窖占了三分之二的面积,一口直径一米五的大锅占了三分之一面积,锅里是熬的咕嘟咕嘟冒泡,稠的放上饭勺也不会倒的小米粥,打饭的人拿一把大铁铲在锅里搅一搅,然后随意的放在一边,再拿一个折叠凳坐在锅边,用一根长着长把的圆头铝制勺给排好队的铁桶舀饭,每一只桶大概离满还剩十厘米左右就不再继续,值日生合伙抬起,放到地上,木棍穿过提梁,一左一右,慢慢地走向宿舍。
食堂离宿舍大概有一百米远,一路上桶在摇晃,饭在沉淀,到了宿舍门口,值日生总要先拿小黑铁饭勺把漂浮在上面的一层白白胖胖的小肉虫撇出,倒进养猪大户放置的门口的泔水桶,接着,提桶进门,一宿舍的人,每人两碗,女生饭量小,基本每次都有长余,最后,值日生倒饭,洗桶,洗勺。
洗桶的位置也在食堂,食堂的正对面也有一口铁锅,每天在饭点时都会储存一锅水,饭后,各个宿舍的值日生,提着桶,拿着高粱头做的洗碗刷,在铁锅里,你洗一遍桶,我洗一遍桶,全校大大小小20多只饭桶,都在这一口锅里完成了从粘稠到清亮的过程。
天气渐渐转凉,宿舍里门窗上布满窟窿,西风一刮,窑内窑外温度也差不了多少,学校发了窗纸,熬了面糊,活了稀泥,拿了长杆,让糊窗纸,补炕缝,通烟筒,一群少男少女们充分发挥了大自然里学到的本领,爬窗抹缝,举杆入筒,没多久,每个宿舍都门窗一新。
北风刮起,雪花飘落,每个宿舍都升起了袅袅炊烟,不为做饭,只为取暖,引火的柴是从家里背来的黄豆秸,烧的碳是学校按量发的黑碳,每年轮流背柴,每天轮流生火,有时碳不够了,就会趁着月黑天高,从相邻的宿舍搬那么一两簸箕,但基本上是够用的。
生活上虽然艰苦,但年岁尚小,也没觉得日子有多么难熬,就这样,糊里糊涂,三年过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