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中超转会市场将在2月底正式关闭,一波又一波的世界大牌球员到中国踢球,轰动效应反而没有去年特谢拉和浩克加入联赛时火爆。
大家见怪不怪了,如此烧钱的中超已经成为了世界话题。
去年开始的世界杯12强赛却形成了另外一条岔路,希望越大,失望越大,本来创造了奇迹的高洪波,最终被抛弃,只能说明恨铁不成钢,绝没到破碗破摔的地步。
很多人认为联赛和国家队的发展应该是相辅相成的,却形成如此反差,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总结起来一句话:
国足的终极目标是社会维稳,联赛的终极目标是市场营销
国足的建制实际是在政府部门,别说成立了独立的足协,可是看看最近对外援的限制,就知道体育总局还是决策机构。那么,国足踢得好坏对于政府来说相当于维稳,踢好了大家都好,踢不好就要有人负责,换人接着干。来的新人必然要推翻前人所做的工作,然后找各路资源,想各种办法,目的只有一个:怎么能在短时间内提高国家队的成绩?这个问题就好像在问一个西非国家新上任的总理:用什么办法才能在5年内把我们自主研发的火箭送上天。
联赛则不同,现在的职业体育赛事,说白了,和游戏、电影、电视产业差不多,就是吸引人注意力的娱乐节目,美国NBA一直对外称自己是一个娱乐公司。能如此砸钱在足球上,绝不是企业家们疯狂了,因为真正的企业家,特别是中国的民营企业家是当今社会最理性的人。
那么这些老板究竟图个啥?主要是两个方面,显性收益是广告效应,隐性收益是政治正确。
恒大、华夏、权健这些联赛土豪首先是为了一个广告效应,所有人都知道投中国足球眼下是挣不到钱的,放眼世界,能挣钱的俱乐部也屈指可数。但是如果从宏观上来看,对企业的发展就不一样了,看看没干足球和排球之前的恒大是什么地位,现在又是什么地位,体育产业帮助它扩大了影响力,以相对低的成本拉升了品牌力。为什么中信从国安逐步退出了,因为中信不需要给自己做广告,也就不需要花这个钱了。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政治正确,受全球化的影响,看似巨无霸的企业实际上风险更大,他们会受到全世界新势力的挑战,所以守住本乡本土是防范风险的重要方法,可想而知,恒大对于广州,华夏对于河北的影响,加之投资足球又可以提升当地老百姓的幸福指数和政府政绩,所以这个政治正确是投资足球的隐性收益。
综上,国足与联赛本来就是两码事,如果想让联赛成为国足的根本,就要把政府的拨款和联赛的市场收益(注意这和俱乐部的收益不是一回事,联赛本身通过卖转播权等是有收益的)反哺青训,把梯队建设做实了,才能真正有提升国家队水平的可能。
当然,中国本来就是复杂的,很多事情就是牵一发而动全身,如果把少年球员的发展问题和教育体制结合起来谈,那就直接晕菜了。
中国足球,加油!
讲干货,上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