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战胜不了孤独,所以我选择和她做朋友,由不情不愿,到心甘情愿。
也因为孤独能让我更好地看清自己,所以我选择不排斥她。
更因为孤独是我内心的本质,所以我选择接纳她。
孤独——个人生活的艰难重构
早上醒来后,脑海中浮现的竟然是《三字经》: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然后我细细琢磨,发现有些词句确实很有道理。这和我上小学时,在早读课上闭着眼睛瞎读完全是两种不同的感受。
好多东西,得要经过时间的历练后才能品出其中的深意,孤独就是这样一种存在。
成年人的孤独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存在呢?
以我自己的体会,应该是无所适从但又是话到嘴边的无可诉说。这是一种混合着压抑、烦躁、伤感等负面情绪的窒息感,突如其来,但又漫无目的。
我记得自己从初三开始就成了一个不合群的人,变化之大,甚至我今天还没弄明白。不过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少年人内心的敏感。
那时的我虽然孤独,但是至少每天的学习生活都是有条不紊的,况且,我开始迷上了看小说,自觉精神世界格外丰富,故而也没觉得有什么异样。可见只要生活有抓手,孤独并不可怕。当然,那时的我思虑不多,也是一方面的原因。相反,因为我总是在人群边缘游荡观察,反而觉得那些总是在人群当中的人,一点意思也没有,说的话言过其实,做的事大多出于炫耀。吵吵闹闹,充斥着喧哗和躁动,却全然分辨不出任何意义。这么想,这么看时,我反而获得了一种不太光彩的自信。
这样的情况一直持续到大学毕业。
我开始正式地接触成年人,接触真实的世界,也接受自己作为成年人该考虑该背负的责任。
因为工作的缘故,我不得不和客户以及同事打交道,等我被提拔至管理层后,我又不得不每天和我的下属进行各种沟通,无论是业绩、职业规划抑或是心理上。
这个情况下,我才意识到人与人之间是如何地不同。无论我说什么,做什么在别人看来其实和我自己的预期完全是两码事。刚开始做业务时,我只需顾着自己,把业绩做出来也就行了。也就是说,我依然可以故我。可是当我置身于人群之中,需要协调一个部门整体的时候,情况就完全变了。
我怎么想,我是什么人,我做什么等等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和我一起的人,他们怎么想,它们怎么做这才是最重要的。这是我第一次为了团队而放弃了自我,我被迫从孤独的状态中走了出来。当然,这个过程走得并不简单。
意外的是,当我从孤独的壳里走出来的时候,我看到了一个更为广阔的天地。小我的破碎给我带来视野和观念的极大提升。因为这种情况下,我可以突破以自我为中心的视角,而是可以从周围人的视角来审视自我。这一点做过父母的人应该都有体会,孩子的出现,让父母第一次觉得自己不重要了。
这是我第一次对孤独产生了蔑视,我认为孤独的人是可耻的。但很快我就发现,事实并非如此,逃离了孤独的我也越发迷失了自己。深处人群中的我,开始不知道自己的方向和未来。
于是,我再一次拥抱孤独。这一次,我主动投怀送抱。有了它我可以稍适喘息,可以进行一些深度思考、深度学习与总结。
不过这种在孤独的氛围里待久了的滋味也并不好受,尤其当我尝试过在群体内的存在感后。于是,我开始慢慢尝试进化成两栖动物,试图在孤独与喧嚣之中达成某种平衡。
不过我得承认,我做的不够好,甚至有时会两端都迷失。当然,也取得了一些阶段性的成果,我在文章《建立在生命演化视角下的婚恋观——《婚姻情感通识课048》》中提到过:
以单身生活为例,要想做到单身且愉快,那么一个重要的前提就是你有较高的收入,且未来可预期。
有较高的收入是你的基本保障,未来可预期说明你对自己有自信,对抗风险和不确定性的能力强。而要想做到这两点,首先,你得能保证你自己在不断学习和进步,这意味着你要投资能长自己本事的事。其次,你需要拥有联系紧密且能够共同成长的朋友,不紧密则对彼此的生活包括精神生活缺少支持,不能共同成长,则无法维系长期关系。最后,你得有自己生活的基本秩序并且有弹性。有秩序,你当下的生活才不至于陷入混乱,有弹性意味着你可以随时改变并接纳变化。
投资自己成长,是主动进化自己发展自己的多样性;有紧密的好友,是组合创新扩大多样性;生活有弹性,则是拥抱多样性。
做的不足的地方主要有三点:
1、大多数时间内还是沉浸在一个人的世界里,社交不多。
2、因为太过完美主义,而常常陷入过多的思考。
3、生活秩序对抗风险的能力太差。
我之所以如此积极主动地去构建生活,甚至以自己的生活为实验来进行记录。是因为我坚持认为,一个人的生活过不好,有伴侣后也不会愉快。
此外,我曾在《关于“回汉”通婚的思考》中,揭示过,孤独才是一个人的本质。想明白了这一点,至少在心理上就可以试着去接纳她了。
或许人这一生,就是围绕孤独所展开的一场游戏,也未为可知。我还是充满着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