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的历程》读书笔记(2)

2017.03.21.

第三章 先秦理性精神

一、儒道互补

        先秦(春秋战国时期)的总思潮、总倾向是理性主义。它承前启后,一方面摆脱原始巫术宗教的种种观念传统,另一方面开始奠定汉民族的文化及心理结构。

        理性精神是先秦各派的共同倾向。所有中国古典美学的“中和”原则和艺术特征都无不可以追溯到先秦理性精神。

        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说和以庄子为代表的道家相互对立而又互补。儒道互补是中国思想的一条基本线索。表面看来,儒道是离异而队里的,一个入世,一个出世,一个乐观进取,一个消极退避;但实际上他们刚好相互补充而协调。

        儒家强调的是官能、情感的正常满足和抒发(审美与情感、官能有关),是艺术为社会政治服务的实用功利;道家强调的是人与外界对象的超功利的无为关系(即审美关系),是内在的、精神的、实质的美,是艺术创造的非认识性的规律。儒家对后世文艺的影响主要在主题内容方面;道家的影响则更多在创作规律方面,即审美方面。艺术作为独特的仪式形态,重要性恰恰是其审美规律。

二、赋比兴原则

        原始文字由记事、祭神变为抒情说理,是春秋战国或略早的产物,以艺术形式共同体现了那个时代的理性精神。真正可以作为文学作品看待的,首推《诗经》中的国风和先秦诸子的散文。《诗经。国风》奠定了中国诗的基础及其以抒情为主的基本美学特征。从《诗经》中归纳出中国诗歌的美学原则——赋、比、兴。

        先秦诗歌多用“比、兴”,而先秦散文则体现了“赋”的原则。

三、建筑艺术

        中国建筑以空间规模巨大、平面铺开、相互连接和配合的群体建筑为特征,重视各个建筑物之间的平面整体的有机安排。其艺术风格是作为中国民族特点的实践理性精神。

1. 中国建筑主要是宫殿建筑,是供世上活着的君主们所居住的场所。实用的、入世的、理智的、历史的因素在此有明显优势,从而排斥了宗教式的反理性的迷狂意识。

2. 建筑物结构严格对称,以展现严肃、方正、井井有条(理性)。

3. 具有时间进展的流动美,以空间的连续展示时间的延绵(如万里长城);在个体建筑的空间形式上体现出线的艺术特征(如飞檐翘瓦)。

4. 后世的园林艺术将宫殿建筑的严格对称性打破,迂回曲折、趣味盎然,以模拟和接近自然山林为目标的建筑美出现,体现了文人士大夫更为自由的艺术观念和审美理想。但它们仍未离开平面铺展的理性精神的基本线索,仍然是把空间意识转化为时间过程,渲染表达的仍然是现实世间的生活意续,而不是超越现实的宗教神秘。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美的历程>主要讲了中国古代艺术的发展过程,从远古的图腾,古陶器的纹刻再到春秋战国的青铜器,从秦朝奠定下来的雄伟壮...
    飞鸟和游鱼阅读 1,958评论 0 8
  • 看着窗外飘着小雨,想起了很多事。一个人的时光总是适合安静地沉思,或许可以安心地享受着喝茶阅读的惬意时光。我总是不太...
    流茵风舞阅读 174评论 0 0
  • 你走后 世事白云苍狗人生每况愈下 所以你快回来 这是我写给你的三行情书 我爱你 家人朋友爱你 但上帝也爱你 这是另...
    笔名默金阅读 388评论 4 3
  • 作者:邓国豪 指导老师:刘艳 袁浩 郑鹏 心:中心图我是用乐曲里的音符来组成的一个架子鼓。 线:线条和往常一样,还...
    战神D阅读 479评论 0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