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李菊兰分享:
最近的电影《银河的补习班》我上周和朋友去看了一次,昨天又自己一个人去看了一次。
这部电影,第一次跳出我脑海最多的是信念二字,任何一个智力正常的孩子,其实都可以是天才,只要我们相信他们,并能够不断肯定、鼓励、表扬他们,只要引领和激发出孩子生命的内动力,孩子就可以找到并实现自己的梦想。
我去上和润第一次课,贾老师的一句话“相信孩子,连头发丝都要相信”就刻在了我心里。在学习的路上我相继碰到了余老师、李玲老师,我将他们三人视为榜样。我不去过问孩子改变的怎样,我常问自己做了三位老师的多少,人家带出孩子也不是嘴上说说的,功夫下在那里的。我如果还没有做到他们做到的,孩子没有改变也正常,有什么好抱怨的,是自己功夫不够,继续努力就可以。我相信三位老师,我相信跟着他们我的孩子肯定会好起来,果然在余老师的帮助下,在我的坚持下,孩子一天天好起来了。
虽然孩子取得了阶段性的胜利,但我知道她的路还很长,但我不纠结,我做好自己就好。我内心始终有个声音在告诉我,我的孩子她不是孬种,她以后一定会成人成才,将来她还会造福社会。因为她的爸爸妈妈那么爱她,愿意为了她,在这个年龄努力改变。因为她的爸爸妈妈不是孬种,不管遇到多大的困难,一直不认输,一直不低头。因为她的爸爸妈妈都是善良乐于助人的人。因为……
第二次看电影,我最大的感触是,孩子们想要成才,太不容易了,因为身处的环境太“恶劣”了,没有滋养不说,还几乎吞噬尽了孩子的生命能量。电影中孩子在幼儿园就被老师说成“缺根弦”;妈妈开口就是这孩子就是笨,就这样了;学校教导主任说孩子“煤球再怎么洗也变不成钻石”这些论断,不要说孩子,换谁又能喘得开气呢,这些就是一座座压在孩子身上的大山啊,他的生命力对抗完这些外,还有多少可以用于自己的事情,正常的学习和生活呢?
电影中孩子是幸运的,他有个好爸爸,还有个好班主任,正是他们两个人的支持,孩子才逐渐撑了起来,并最终逆袭成功。
但有多少孩子会如此幸运呢?太少了。但退而求其次,只要我们不随便论断,不随便给孩子贴标签,我们就做傻娘傻爹,只要不挡着孩子,我想孩子们就有希望,他们的原始生命力在呀,总得做点事呀,总得做点有意义有价值的事呀……
第二次看电影,还有一点也让我颇有感触,儿子当选为宇航员后要求爸爸放弃申诉,爸爸说了一句话“在我看来,每个人最重要的就是修好自己的桥”深以为然
儿子认为自己成为了宇航员,自己的荣誉也就是父亲的荣誉,这看起来没有什么问题,但电影中的爸爸很失望,甚至定论是自己教育的失败。
我能体会到爸爸的这份失落,他是个内心骄傲的人,需要的是自己的名誉。
当孩子懵懂无知时,鼓励支持陪伴他们,助力他们实现自己的梦想,是我们做父母的责任和义务。
但孩子是孩子的人生,我们是我们的人生,我们不可能将自己的人生寄挂在儿女身上,孩子们承担不起,我们也并不能全然的靠这些支撑自己的余生。
电影中爸爸说的对,修好自己的桥,我们没有什么冤假错案需要恢复名誉,但我们也要成为一个活出生命意义的人,无论什么年龄,做些自己可以做的事,喜欢做的事,让自己活着有价值、有奔头、有希望,这是对自己最好的交代,也是对子女最好的祝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