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懂孩子的小情绪》:父母先管好自己的情绪,再负责孩子吧
孩子的情绪是大人表现的折射,关心孩子,先成长自我
今天我们要讲的这本书叫《读懂孩子的小情绪》。
现在的小孩子情绪变化很容易引起父母的重视,哭闹,发脾气,大人都会小题大做,给予十二分的关心。可是在我是个孩子的时候,并没有得到过这些关注。
记得小时候,父亲不在家,母亲一个人带我,做错事后得到的往往都是棍棒伺候。母亲不识字,每天都忙于做农活,教育?我妈说只要不偷不抢就是好人,所以千万别指望她对我情绪上有任何的在意。
18岁外出打工,过年想回家,我妈说才出去没几个月,又没赚什么钱,就不用回家了。第二年因为意外离职,手机也被偷了,我给我妈说想回家,我妈说你再找个工作就可以了。然后我整整3年没回家。
当时有感而发,写下儿时的关于母亲的记忆,后来我妹念给我妈听,我妈听哭了,她说,能把你养大就不错了,我那么忙,哪里顾及得了那么多。
以前的父母不重视孩子情绪,父母只顾着他们对生活的奔波。他们养育孩子,就是给你吃饱穿暖,长大成人就不错了。谁还会来在意你这小小的情绪?特别是在看余华的《活着》,因为生活不易,大人们都在想着如何赚得一口吃的,情绪在生存问题上显得微不足道。
时代的不一样,养育孩子的方式显然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变。我们现在生活富足,不愁吃穿,更重视孩子的成长过程和心理问题。
说个题外话,像我这种高中毕业的底层工作者,身边的大多数朋友是没有看书的习惯的,老家的夫妻大多数是分居两地,或者夫妻在外打工,孩子留家里老人看管。要搬砖才能养得起孩子,留在孩子身边就搬不了砖。他们别无选择的只能搬砖满足孩子的基本需求。
所以能看到这本书的家长们,应该好好地理解书中讲到教育孩子的方法,更应该珍惜跟孩子在一起的时光。
一、作者杨俐容为什么写这本书?
作者杨俐容是台湾大学心理研究所毕业,致力于儿童情商教育与心理学教育工作。从事儿童情商教育超过15你哪,从学术专业走入社区服务,是儿童情绪教育的重要推手。基于对待儿童情绪的工作经验,促使她完成了这样一本关于孩子情绪解析的书。
扉页上写着:“成为好父母”是天下父母共同的自我期许,但“如何成为好父母”却是需要学习的。杨俐容老师写这本书的目的是给父母提个醒,让父母懂得如何疏导孩子的负面情绪,让父母花更多的时间陪伴孩子,从而提升孩子的幸福感,提升孩子处理自身问题的能力。
那作者为什么要写这本书呢?当她知道心理学家们提出教育孩子具体明确的教养知识和方法时,而很多父母却是雾里看花,一知半解,甚至还会有很多父母根本从未听说这些,于是她便在情绪教育方面进行推广,办公益活动,举办父母志愿者的培训,与很多学校合作,开展情绪教育课程。
她学到的知识,不只想放在自己脑中,她想帮助更多的人,所以她想写这样一本书,扩散她的研究与认知,让更多的人懂得教育的意义。一个充满善意的灵魂,和一群专业的心理讲师们,一同商讨出来的内容方案,再经过作者用心的编写,成就了这本充满爱的书籍。
二、这本书的结构和形式
这本书分5个部分,第一部分,孩子情绪问题总论;第二部分,幼儿园阶段孩子的情绪问题;第三部分,小学低年级阶段孩子的情绪问题;第四部分,小学高年级阶段孩子的情绪问题;第五部分,七年级孩子的情绪问题。
每一章分为案例分析故事、心理咨询师这样说、父母可以这样做、父母千万别这样、心理咨询师小叮咛5个小节,把孩子的情绪问题分析透彻,切中要害,并且给出父母应该怎么去解决问题,提醒父母哪些会伤害到孩子的自尊,最后还有一个总结性的陈述。
结构与形式容易被大众接受并认可,从此可以看出作者对于这本书的用心程度。对于孩子每个阶段的明显情绪做出了具体的分类,再加以具体的分析,文字的语言之美也尽显其中。
文章条理性清晰,知道在说什么,给出什么建议实用,怎么理解和应对孩子的反应,可以看出作者在文章里是下了苦功夫的,没有用什么心理学的大概念来混沌解释,而是清楚的给出方案,从细节出发,为父母考虑,内容详实,是一本很实用的心理科普书。
三、这本书写了些什么内容
这本书写了关于孩子最常见的情绪问题,比如易分心、太好动、闹别扭、不耐挫、爱生气、唱反调、爱打人、爱哭等等。孩子的情绪是一种情感的表现,需要得到父母的回应,唯有父母的耐心引导,才能帮助孩子从情绪中保持镇定,从容淡定。
孩子的情绪如何来的,大人应该怎么样去解决?大人是孩子的一面镜子,如果大人不去调节自己,只是关注孩子怎么哭了闹了,同样得不到解决的办法。本书最重要的一点是从父母出发,父母认知到自己性格上的不足,给予孩子陪伴,充分了解孩子的需求,让孩子更幸福快乐的成长。
每个父母心中都有一个执念,想把孩子培养成他们想象的样子,但孩子肯定会有他独特的成长方式。我们能给孩子最好的礼物之一就是处理情绪的能力,情绪教育能帮助孩子学会做自己情绪的主人,并且关照他人的需求。
我们更需要做的是:做一个情绪稳定的父母,对孩子的需求,能够看到理解并且引导与疏通。
总结下来就是要陪伴孩子,做一个良师益友,在他困难的时候,在他迷茫的时候能够指引他;在他犯错误的时候能够纠正他;我们都没有做父母的经验,所以在带孩子的过程中要不断学习。
希望每一个孩子长大后都是对社会有益的人,而不只是父母养大的一个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