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中午吃饭,一个负责全球摸具采购的印度同事突然和我说,他最近有些焦虑,因为年近40岁,他突然很担心因为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自己将无法适应企业和社会的要求,而老年被竞争淘汰,束手无策。他问我,我是怎么思考,及有什么对策?
这种焦虑,我自己深有体会。举个例子,我是2014年因为一个提升仓储效率的项目,第一次从数据分析的同事那里接触到excel的透视表,他操作的神乎其神,我当时惊艳了!原来会用工具和不会用现代工具,工作效率和分析过程是会产生巨大差别的。我当时很惶恐自己连这个都不懂,赶紧自学了透视表,后来顺便加强了excel函数的学习。在德国,懂得这些基础工具的人,不多。而我懂得一些基本的数据处理原理,理解起很多东西,对供应链大量数据的分析,我就不会焦虑万分。所以还是知识和能力决定了你的淡定。
而刚刚提到的透视图和excel函数,并不是什么高大上的工具,只需要稍微花几个星期,就能学会基础的运用,然后在实际工作中,针对具体问题,再深入学习。透视表和excel的函数,对于基础的数据分析,能大大提高工作效率。我却惊讶地发现,在德国,还是很多人没有意识到这些工具的重要性以及员工在这方面能力提升的必要性。很多员工,包括30-40岁,办公室的人员,除了知道excel能记录数据和word能记录文本外,了解的并不多。
但就从这一点,国内的学习氛围是热火朝天。即便是在德国的中国人,在学习和上进方面,也是有着强烈的愿望,更加深入地融入到中国大发展中。我之前在斯图加特,周末会有中国圈子内的科普交流:比如工业自动化,新能源汽车,数据挖掘等等。由于国内各式各样的课程,丰富多彩,在如今,想要学习和上进,途径和方法非常多。关键就是自己能不能坐定下来,真正的学习。
这种终身学习和永远上进的思想在德国人中,是相对少见的。在工作上,他们更加专注于自己的狭小领域,以工匠的精神,兢兢业业地工作。他们从爷爷奶奶,爸爸妈妈身上,了解到,只要自己干好自己的那份工作,就能顺利干到退休,衣食无忧。他们没有过多的忧虑,也没有危机感。在工作之外,就会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放在自己的爱好兴趣上。至于这个爱好兴趣,能不能提升他们的个人能力和社会能力,他们考虑的不多。
所以听到同事提及他的焦虑感时,我先是惊讶了一番,因为毕竟德国人很少会焦虑,很少会考虑这个问题。虽然目前有部分德国人开始警惕中国的崛起,但他们并不像美国那样,已经开始视中国为威胁。我笑着对他说,不用担心。当狮子出现时,我们不需要成为跑的最快的那个,我们只需要比大多数的人跑的快就可以了。作为在德国留学的外国人,尤其是亚洲人,大家都是经过数年的磨练,将原来在国内的自己打破,重塑:在新的国度,从学语言,到学文化,学沟通交流,学协同合作,才走到今天,在德国企业工作,有一定的职位。相对于大多数的德国人,我们更加具备了调整自己,适应社会和变化的能力。我们有着全球的眼界,有着多元文化的背景和灵活变通的生活态度,跨国生活,学习和工作的能力。我们是不需要惧怕什么的。
当然,不惧怕,不代表不用好好准备自己。大多数的中国人,一生都是在不断重塑自我的过程成长。练就了对环境变化的敏锐度和自我调整的灵活性,在全世界做横向比较,我们比其他国家的人,更早具有危机意识。为了跟上时代的脚步,除了危机意识,需要了解自己所在行业前沿的发展和其他国家和企业的战略和趋势。比如我在德国,就还会时不时查阅美国研究机构和企业的报告,了解新观点,新趋势。
今天就想和大家分享一条新简讯,来自Automation and Artificial Interlligence: How Machines are affecting people and places. (2019). 里面提到一个表格:哪些行业/工作将受到重要冲击。报告预期,在那些 问题能够明确定义,在数据获得,数据存储和分析能大量频繁进行 的领域,智能化能发挥较好的力量。 比如那些重复性的体力活动和认知活动,生产,餐饮服务,运输属于首当其冲的,影响最大的行业。
我自己所在的物流和供应链领域,就在其中。我们不可能在每次社会和科技改革,都从零开始,重新学习。所以,转行,转专业,可能都不是我的第一选择。我觉得需要顺势而为:了解和学习这个行业最前沿的信息和知识,一方面,加强自己在物流行业的专业流程和知识,另外一方面就是对这个行业的自动化和信息化的了解并加强自己对未来趋势的思考,让我成为这个领域跨界的专家。
在人工智能能够帮助人类完成更多程式化的工作后,我们的精力和智慧将更多地在精神创造和艺术文化领域发挥我们的特长。根据目前人工智能的定义,这是AI目前还难以取代的。
大家可以看到,在图表下方的那些领域和行业:未来将是一个多元化的世界。商业和服务都将大量地个性化呈现。这需要大家有更多的创造力和创新能力。一方面,当然是在自己所在行业/专业深入耕耘,另外一方面,就是大量的跨界学习和交流,激发新的维度和观点。
这个世界正在发展剧变,而且会持续相当长的时间。每个行业面临的危机和机会都会不一样,不需要急急忙忙地去跟风,去转行,去换专业,将自己辛辛苦苦的多年积累全部推翻。我们想想,在自己已经熟悉的行业和知识里面,有什么是可以通过自己的思考,灵活地将现有知识体系和未来需要良好地结合在一起。
愿大家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道路,而不是程式化地都跑去学AI,结合自己的长处/优势/能力,找到适合自己的跨界三角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