沟通的过程,其实是一个信息互通的过程,而不是说服。我们始终要将决定权保留给对方,这样才能够保持后期良好的合作。信息的互通也需要具有聚焦性,天马行空除了浪费双方的时间,没有什么好处。但是往往我们总是容易把整个谈话过程变成一场东扯西拉。
什么是信息的聚焦性呢?就是要把话说到对方心底去,并且对方的决定就是我们要达成的目的。那么如何做到这一点呢?
一:像大师一样对生活观察入微
一部好的文学作品,细节必定是丰满的,而丰满的细节,必定是对身边事物投入了倾心的关注。作为一个优秀的沟通者,我们要像文学大师们学习,关注细节,去探查这些细节背后所代表的含义。
为了保住底牌或者隐藏真实的想法,人们往往会刻意的伪装自己,让自己看起来更强大,这些伪装是大范围的可见行为,比如故意说话很大声、语速很快或者刻意去强调自己不具备的素质等等。但是未经过训练的人,不会去刻意隐藏细节,所以,通过细节,我们可以看出对方的真实心理和目的。
那么如何让自己具备这种对细节的观察力呢?很简单,观察一切视线范围内的人,并且去推测他们外在表现所对应的心理活动,也许你会说,对陌生人的观察,即使我通过行为去猜测他们的心理活动,也无法证实啊?——这完全不重要,重要的是培养我们自己对细节观察和思考的习惯。
二:倾听要抓住重点
贯穿整个沟通过程,大部分信息是修饰性的,没有实质意义,而且通常对方还会可以去规避沟通的主题,以避免自己被你说服。
那么我们要抓住的重点是什么呢?其实这个是不言而喻的,我们的目的就是整个沟通的重点。通常我们将话题引到到沟通主题的时候,对方一定会有所回应,然后试图去切换话题,这个时候,我们一定要注意他回应的内容,并礼貌的请求确认他刚才说的内容,这个时候对方往往很轻松,因为已经说过一次了,你并没有生气,那么再说一次就很容易了。
这个重点基本上就是最大的异议,我们需要对它作出说明。但是注意,如果这是对方说出的第一个异议,千万不要急着去回答,因为你的回答是有理有据有节的,一方面通过你的解答,对方确实会接收到一些正确的信息,但是也将他置于被说服的边缘,如果他发觉到这一点,可能就会刻意去隐藏更多的异议了。
那何时对异议作出说明更合适呢?当对方对合作的结果能否实现提出质疑的时候,就可以进行回答了。当然,你一定要记得他都提出了哪些异议,不然何从答起呢?好记性不如烂笔头,不妨在谈话过程中进行记录。不必担心对方会反感你的记录,事实上对方会感受到尊重,并且会进一步激发他的表现欲,只会跟你透露更多。
三:适时的转换话题
作为沟通交流的双方,并非都有意愿达成合作,所以,我们谈及的话题对方不一定会保持持久的兴趣。我们要在适当的时候,切换到对方喜欢的话题上,从而让整个沟通过程能够进行下去。
对方是否对我们谈及的内容有兴趣,从对方的表情、眼神聚焦和肢体动作就可以看的出来:表情古井不波,表现出无所谓的样子;眼神东张西望,不愿意看你和你提供的材料;双手抱胸、跷二郎腿;坐入沙发更深处等等,当然还会有人直接让你不要讲这个。
前面我们说过,沟通过程中,大部分内容都是修饰性的,有没有都无所谓,所以适当的谈一些对方感兴趣的事情,也不会对目的的达成形成多大负面的影响,所以,在对方兴趣索然的时候,要去调动他的积极性,投桃报李,他也会转而愿意听你要讲的内容。
四:沟通本身就是一场信息战
沟通的实质就是大家对信息的互通有无,最后在彼此可以接受的范围内,达成合作。在转换话题一节,我们谈到过,要能够在气氛低落的时候,调动对方的积极性,所以我们应该对对方有一定的了解,最少要清楚他的兴趣点都有哪些。
要做到这一点,我们可以事先去进行了解和分析。可以特意的靠近观察,也可以通过他的人脉圈进行打听,在互联网时代,这一点会更容易做到,朋友圈、QQ空间等,都会透露出他的兴趣所在。
更直接的方式,就是问他本人——任何沟通都是从废话开始的,所以不妨进行“废话利用”,问一些有用的东西。
五:总结
事实上,沟通就是为了达成目的,而要达成目的,就必须让对方对这个目的产生兴趣,所以想要让沟通有效,就要把话说到对方心底去,要做到这一点,必须“知己知彼”,才能“百战百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