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里的早餐

【记忆里的早餐之四】--三角饭店的锅贴

        八十年代末,我去镇上念小学。一个人住在父亲医院的宿舍,那时的我不过八九岁,父亲每日给我一元两元作为第二日的早餐钱。这也是我人生中第一次拥有在外吃喝的权利。

        每天早上,我都要穿过老街走到学校。老街是清末民国初时候留下的建筑,马头墙,青砖粉黛,木头雕花,很有一番风味。只是当时的我注意的并不是这些,而是那一溜的小吃店。老街都是木头建筑,一楼一底的。上头住人,下面开店。一路上有好几家卖早点的。供销社里卖的是大蒸笼的馒头包子,还有油条之类。中街有对年老的夫妇是卖烧饼的,那种马蹄形的腰子烧饼。还有一家颇具特色,卖的是锅贴,也没有招牌,不过由于位置特殊,我们都叫它“三角饭店”。大概以前是开过饭店的,三角饭店夹杂在两条巷子出口,三角棱登,着实有点突兀。下面的店铺朝着两条巷子各开了一排门,老式的长长窄窄的木门。

        老板的摊子不大,东西也不多。店门口立着由柏油桶改制的炉子,上面置一口铸铁平底锅,底下烧的是木柴,松树的板皮。里边摆着四五张桌子,长条凳。那时候可没有液化气,一锅子的锅贴要等上好长时间才能出锅,我和吃客们翘首以盼,听大人们在那聊着天,或者看着路上来往的行人。里面的桌子上有一大盆拌好的猪肉馅,桌上排着擀好的面皮,老板娘一手持小竹片飞快地在肉馅上刮一下,准确无误放在这些面皮子的中间,等到这些面皮都放完了,然后用手托起面皮,双手迅速把猪肉馅包住,飞快地在面皮上捏出一个个褶皱。接着把锅贴铺在平底锅上,摆好造型的锅贴整齐划一,有点韩信点兵的阵势。待到上一锅好了,立马接上。衔接的天衣无缝,一点不得闲。锅贴的味道是煎出来的,老板着实辛苦。柴火灶受热不均,需要不停地观察转动锅子。隔上一段时间,老板就要转一下,不过老板手艺娴熟,光听声音就知道什么时候该添火什么时候加水什么时候撒葱花。以前用油都是菜籽油,只有这种油煎出来的锅贴才会金黄焦脆,油香扑鼻。锅贴只有韭菜和猪肉两种馅的,一块钱可以买5个。刚刚煎好的锅贴犹如一弯弯的新月,浓香金黄的油汁还在锅底滋滋作响。锅贴上面的皮薄,底下是金黄焦脆。我还是喜欢吃焦一些的,也学着大人的样子叫道“老板,煎煎焦滴”。

      拿到自己的份,急不可耐夹着往嘴里送,不过你可得小心,小半口半口吃。如果一口咬下去,里面滚烫的汁水非把舌头烫坏了。后来我才懂得肉馅里用上肉皮才有这肥而不腻的汤汁。当时只顾着吃,只觉得滋味无比鲜美。

   吃完了锅贴就赶着上学。铁匠铺里铁匠师傅咣当咣当的敲着,印刷店里老板穿着中山装坐在柜台边,不知道在纸上写点啥。弹棉花的绷棕绷的“嘭嘭”、“嗡嗡”地弹着,还有沿街的商户依次打开一扇扇长长的窄窄的门。小巷子,白墙、黛瓦、马头墙、一扇扇的木门、鳞次栉比的店铺,这些如同那锅贴一样,勾起了曾经的味蕾,牵动着远去的乡情。

2021.10.25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昨天晚饭嚼了两片淘宝来的玉米面煎饼大为满足,临睡觉前肚子就开始警告要补货,未理会,这倒成就一场美梦。对于早餐的回忆...
    Eli_浮草生阅读 5,283评论 10 13
  • 说起油条大家都不陌生。油条豆浆堪称国民早餐之王,早起不知道吃什么的日子,烧饼里夹油条,粢米饭里裹油条,广东肠粉里卷...
    都市隐者_6e10阅读 3,496评论 2 12
  • 一份记忆里的早餐想吃了很长一段时间,却总因:起床晚、不顺路、停车难、没时间而搁置耽误三四年。记得最后一次特...
    陈致平阅读 1,157评论 0 0
  • 7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过年变得索然寡味了 时常会怀念小时候浓浓的年味,我能想到的,这些记忆里的年味—— 怀念赶年集...
    村中夏花阅读 4,655评论 18 37
  • 晨起,第一件事睁开眼,第二件事,考虑早上吃是什么。 这个段子在我们家是行不通的。我们家无论是谁都把吃当做一件大事,...
    神坑的D阅读 3,051评论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