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荷时刻
我们心底多少都可能曾有过一些“搞事情”的疯狂想法:下雨天想冲出去跑步;逛着超市的时候想用手伸进各种米缸搅几下;站在楼顶天台,无端端就想大喊一声 “Ahhhhhhhhh!”尽管我们可能不会实现,但这些类似的冲动统称为“薄荷时刻”。薄荷小小的,辛辣又有点刺激,一瞬间能让你清醒不少,用来形容那些“突兀却未遂的野性小念头”十分贴切。
哈佛大学医学院的研究表明,如果设置多个闹钟,比如隔 5 分钟就设定一个闹钟,持续多个闹钟,人在反复惊醒之后再睡下,可能会导致慢性疲劳。因为被闹钟反复惊醒后,人体就会分泌一种名为“腺苷”的化合物。腺苷含量上升会使人感到愈加困倦,反而更容易陷入睡眠和觉醒之间的循环,难以完全清醒。这也可能导致按掉闹钟后再眯几分钟,结果一睁眼却已经是几个小时之后了
心理学研究发现,一个人认为自己是幸运的或是不幸的,在很大程度上都会影响自己的世界观,认为自己是幸运的是一种积极的想法,它会促进思想和行动的良性循环。同时,相信好运可以让自己觉得生活更可控,也就会更加自信,增加幸福感并减少焦虑。如果认为自己是不幸的,通常也没有多少自信去面对生活中的很多挑战,不自信的状态也会影响人的临场发挥,进一步导致各种“坏事”的发生。
太合群往往是变笨的开始
人在群体中,很容易受到他人的影响而变得不理性。从众、跟风的人很多,那是因为“合群”本身会带来很多利益。例如,合群有利于群体分工协作,提高效率;合群能让个体产生更紧密的情感联结,带来安全感。在人类的进化过程中,合群作为一种有利于生存的行为方式被保留了下来。但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和对创新要求不断提升,盲目的集体行为已经不适应当前需求。现实一次又一次提醒我们,跟风从众会让人丧失理性,我们必须保持独立思考,不能成为“羊群效应”所言的那一只羊。
停在舒适圈就是不求上进吗
成长的重点并不是单纯地跳出舒适圈和挑战自己,而是你在自己所谓的舒适圈中,是真的感到舒适和清闲,还是自欺欺人地无所事事?强迫自己去参与明明不喜欢的聚会,强迫自己去做一份明明不拿手的项目。内向的人逼着自己见人就露三分笑,热情地去搭讪;外向的人逼着自己今天一定要单独待着,看完这一本不知道在讲些什么的书。看似越上进,其实越焦虑,反而生出了一点自责和无助:“为什么我没有办法改变自己,我是不是颓废得没有救了?”
找到自己真正舒适圈的人并不会急着逃离,相反,他们会想尽办法在圈圈的底层挖一个洞,或者在圈圈的上面垒砌高塔。舒适圈并不是一个平面的只可以发展广度的图形,而是可以无限向上下延伸的空间。与其盲目地选择改变,强迫自己去接纳明明不喜欢的人、工作和生活方式,还不如安心地停留在这个圈里,把自己的喜欢变成爱好,把爱好变成特长。毕竟,支撑一个人走完长长的一生,或是真正做出什么成就的,不会是烦躁、抑郁、焦虑和自责,而是喜爱、擅长与心甘情愿。唯有热爱才能坚持,唯有跟热爱的事情在一起才会舒适。而这种舒适,会反过来变成动力,也会变成一个人用来对抗外界电闪雷鸣的小窝。
在急着跟风跳出舒适圈之前,不妨问问自己:你在自己的舒适圈里,真的感受到舒适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