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灰羊因为长水痘被隔离,第四天吃完早餐就开始大声喊“好无聊”“好累”。
“为什么无聊?”他答不上来。
“累什么?”他也不说。
“你无聊可以找点事做呀。”
“我不知道做什么?”
“看看书,画一画,玩一玩,都可以。”
从第一天开始就陆陆续续拿了书,玩具,还有幼儿园书本和买的练习给他。前三天他把拿过去的书都看了,领回来的练习也完成了,当天的作业也完成了,玩具火车轨道也拼好摆在那里,拼接玩具也做了各种模型摆在地上。昨天画画却遇到了些挫折,他想画恐龙,画了好久都没有画出来,哭着说好难,画不了。我跟他说,好难可以先画个简单的。他不愿意,就是要画那个。不管我怎么说,他都不乐意。我也不会画,于是我拿出手机来找,看看恐龙怎么画,然后他自己挑了一个,挑的这个看起来也很复杂,他画了一会又说很难。
其实在这之前,他画过恐龙,凭着自己对恐龙的印象,不用参照物都能画出来,有的直接画到小黑板上,后来擦了,有的画在一张白纸上,而且画得还不错。他画的一些画,我都有帮他保存起来,或拍起来。
今天他这个表现,让我很吃惊,我不知怎么应付。但我知道,此刻,我绝对不能发脾气。吼叫虽然能立即制止他的哭泣,但问题并没有解决。他的意思是很想画出来,可是要画这个恐龙太难画。我语气平和地跟他说,这个恐龙确实很难画,你想妈妈帮你画,那这个恐龙就是妈妈画的,而不是你画的。这样吧,现在快到煮午饭时间了,午睡醒来,妈妈跟你一起画恐龙。他竟然就停止哭泣了,并且答应了。
午睡起来,是他提醒我,不是说要画恐龙吗?
答应了孩子的事,就一定要做到。若是没有做到,孩子同样会记住。
有时候我真的忘记了,但是他记得,他提醒我,那这个时候,即使我忙其它事情,我都会尽量停下来,去完成答应过他的事。陪他一起画恐龙,这让我想起灰灰羊小的时候,我就是这样陪伴着他,他不会画,就看着我画。我不会画,就模仿着画。我想他对画画的兴趣和对颜色的敏感,大概就是那时候培养的。
想想也是,一个六周岁多的孩子,他能一个人在房间安静地待三天,做那么多事情,已经非常不错。孩子也渴望陪伴。自从有了二宝,单独陪大宝的时间真的是越来越少。总以为他长大了,很多事情会自己做了,不再需要陪伴。可是当他遇到困难时,肯定也是在渴望被理解。这样看来,哭泣就是他发出的信号。
平时他在幼儿园的时间多,回来做完作业,给他看电视,或者让他跟弟弟一起玩,或带他们出去玩,他从没有这么长的时间一个人呆着。待在小房间久了,哪里都不能去,一些事也做了一遍又一遍。于是无聊来了。难怪我让他找这些事做时,他说没有事情做。
在这种情况下,小孩子无聊怎么办?一时也把我难住了。
我自己是很少感到无聊的。我常常觉得时间不够用,根本没有时间无聊。所以,一开始,对孩子的无聊,我困惑不解,不知道怎样来处理这样的问题。
不能带他出去玩,也不能让他跟弟弟玩,我知道他有想看电视的意思,一看电视,什么事都忘了,整个魂儿都在电视里。若是不控制,整天给他看电视都行,这样肯定不会无聊。但眼下是他只能待在房间里,我不想丢一个平板给他,恰好平板也没电。
我试图跟他交流,了解他内心深处的想法,试图和他一起寻找事情来做。我问他,在幼儿园的一天是怎么度过的。他回忆着跟我说,喝水,上洗手间,画画,有时候是照着电视里的图案画,有时候是自己想画什么就画什么?做操,上课,看电视,午餐,午睡……都是很有秩序,很清楚要做的每一件事。
渐渐地我也意识到自己说的画画,看书,玩玩具太宽泛了,让他觉得这些我都做过了,还有什么好做的。于是当他还是不知道做什么的时候,我会引导他定一些具体的事情。比如画画,画什么呢?虽然是他想画什么就画什么,可孩子还是会很茫然,这时候我会寻问他,你想想画什么呢?然后我帮你把要做的事情写在小黑板上,你画完了就在这件事上打勾。后来他想到的是画建房子,也许是最近老家在建房子,他想到的吧。就这样,一个上午,我们一起订了一个小计划,小黑板上写着他要完成的三件事,第一件事玩拼接模型玩具,第二件事画建房子,第三件事完成10以内减法2页。
然后,整个上午时间他一个人在安静地完成这些事。等我上来的时候,他拿他的画给我看,让我眼前一亮,亮点是运用直升飞机来搬砖,非常现代化的建筑工程,很有想象力。
所以,当孩子遇到难题,作为父母应该陪孩子一起直面问题,关心孩子的感受,试着了解孩子,静心聆听孩子生命活动的声音,引导孩子找到那条通往内心的道路。使他清楚的了解自己要什么,帮助他制定有具体目标的计划,帮助他树立起信心,促进孩子自由协调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