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暗与光明》,纳塔莉开头如是写到:
梵高的一幅小型画作刚刚以五千万美元的价格卖给了一位日本收藏家。梵高37岁去世,死的时候神志不清,身无分文。我站在巴黎奥赛博物馆门外,在雨中排了两个小时的队,只为一睹他的作品展。……要是梵高能看见此情此景该有多好,我心想。
纳塔莉通过讲述梵高的画展,以及她观看梵高生前那些画作的感受,纳塔莉说:“他如此了解光明,却以黑暗告终。”
坦白说,这一篇我读得很辛苦。
梵高悲惨的命运,除了悲恸之外,我其实还在思考一个问题:何谓人生的成功与失败。
像梵高,他生前作画,无人问津,无人发现。画作卖不出去,自然没有经济来源。所以,梵高不得不长久依靠弟弟的接济,得以生存下去。
后来,经历过情感纠葛,经历过被送进精神病院。最终,于37岁那年,自杀身亡。
梵高短暂一生,饱受贫困与苦难的折磨。死后,人们争相以高价购买他的画作。只是梵高自己已经看不见这些了。
说到这里,我同时想起《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
众所周知,《红楼梦》是一部伟大的经典著作。这部著作,曹雪芹书写十年之久。然而,在那个以“经籍文史学业”为价值评判的当时,曹雪芹所写出的小说《红楼梦》根本不为重视,未能得到社会的肯定。
没有被认可的,也就是没有价值的。这就是残酷的现实。曹雪芹的命运,同样在贫困潦倒中,结束一生。
如今,《红楼梦》被高度关注,被文人学者们纷纷作“红学”研究。
“要是曹雪芹能看见此情此景该有多好!”用纳塔莉写给梵高的那句话,很想对曹雪芹说。
何谓人生的成功与失败?
像梵高、曹雪芹,在他们当时所处的时代里,有谁标榜他们是成功者?他们连肚子都填不饱。
如果到现在,梵高和曹雪芹依然活着,那他们俩收到的画稿、书稿的报酬,是一笔可观的经济收入,不至于挨饿受冻。
他们生前可能没有想到自己的作品,在将来,在后人们眼里,如此珍重,如此肯定,如此有价值。
所以,我会想:一个人,人生的真正价值,并不仅限于生前那数十载而论。而要允许拉开时空的无限长度和宽度,去重新看见。
与其说,定义评价人的成功与失败这种两极对立化的价值,不如我们认真地去欣赏他们的作品,从作品中得到生命对生命的影响和启迪。
这是我们对一个生命的敬畏、真挚与热爱。
在文末,纳塔莉写到:
那晚,我躺在酒店的床上。“我刚刚满四十”,我对自己说,“等你五十岁的时候,你想要什么?”
我丝毫没有犹豫,立刻答道:“我想爱一个人,在乎一个人。”
“不是写书?不是成名?不是富有?”我问。
“那些也很好。但我最想要的是爱一个人、在乎一个人。”我答道。
其实,读到这段话,我就在想:远古至今,任何一个人的人生里,存在着黑暗与光明的两面。那些困难、痛苦、挫折和不幸,如果是黑暗的话,那么,什么才是光明?
我觉得纳塔莉文末写到的,便是光明的答案——有了爱,就有了光明。
爱是光明,光明是爱。突然间,这也给到我怎样更好写作的深刻启示:心里有爱,笔下才能写出带有爱,带有温暖,带有光明的文字。
摘抄本书语句:
1、要想成为艺术家,必须扎根于社会。——波伏娃《第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