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八点多了,爷俩还没上楼来洗漱,时不时还从楼下传来儿子的嚎啕声,只好下楼去查看。一进客厅,就见父子俩呈对峙状,一个坐在地上嚎啕大哭,一个板着脸瞪着他,中间摆着收拾好的三盒玩具。
一问情况,原来爸爸好不容易催促着来小来把玩具收拾好(大半是爸爸收拾),到了玩具盒归位这一步,来小来无论如何也不肯做了。于是一大一小对峙了二十多分钟,期间爸爸有讲道理有黑脸有放狠话……然后就有了我下楼看到那一幕。
我蹲下来轻轻抱住来小来,“宝贝,到睡觉时间了呢,我们把玩具盒归位就上楼去吧?”听到我的话,来小来挣扎着嚎啕着更来劲了。
我一看,心想,不对,看来没想睡觉,收拾玩具估计也是心不甘情不愿的。于是,赶紧换了个说法,“是不是还不想睡觉呢,还想再玩会儿?”
来小来听完,没有再挣扎了,我看他情绪平稳下来,趁机把他的眼泪给擦干了。
“是的,我要我的赛车。”他指了指玩具箱。“嗯,我就知道你还没想睡觉呢!”
听我说完,小人儿停下了抽泣。我知道,他听进我说的话了。
于是,我继续说,“妈妈刚才在楼上给你准备了Giddy Giddy骑小马的故事了呢,想去听吗?”
“我还要讲火箭的故事!”小人儿又想了想说。
“好啊,我们带上楼去讲吧!”小人儿立马跳起来,跑到书架上抱出自己要的书,兴致颇好的走了回来。
“那这些玩具怎么办呢?我们一起。。。”
我话还没说完,小力士已经吭哧吭哧主动搬起玩具箱归位。然后紧紧抱起自己选的书,牵着我就往楼上去了。留下一个傻眼的爸爸楞在原地使劲反思。
(图:来小来并不整齐的玩具区)
通过这么一个小故事,我想传达的,并不是共情多重要,话术多重要,而是,尊重孩子并接纳孩子当下的情绪有多重要。
其实孩子明白这是他该睡觉的点了,接下来该做的是收拾玩具和上楼睡觉,但是,他内心里还想继续玩他的小汽车。于是道德规范和他内在的情感需求产生了激烈地碰撞。当他还没能够自我消化做出选择的时候,权威来了(爸爸),半压迫着收拾玩具。眼看着不情不愿地收拾得差不多了,要被押上楼去了,这个时候,无法处理矛盾心理和负面情感的孩子,终于情感大爆发了!
这个时候,无论你说多少大道理,他都不会再听进去了。
那我们要做的是什么呢,首先接纳!接纳孩子不想睡觉的情绪,还想继续玩的情绪;也接纳情绪崩溃后大哭大闹的他。Just clam down, and give him a hug!
其次,尊重孩子,允许他们宣泄出自己的负面情绪,允许他们经历自己矛盾而纠结的心路历程。
最后,才是用我们学习到的各种方法来引导孩子顺利的消化自己的负面情绪,并且积极地投入新的事物中。
当孩子自己从情绪中走出来后,他(她)就拥有了更多的勇气和力量,去面对眼前的困难和问题。
拓展知识:
一个人健康的心智,来源于成长过程中情感的精心培养。
弗洛伊德:所谓情绪,是生理需要对社会需要的妥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