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了斯托尔的孤独,觉得收获不少。很多心理学家强调亲密关系的作用。斯托尔则在肯定这一点的同时提醒我们不要忽略孤独的价值的意义。
人类作为一种半群居动物,既需要一定程度的交往,又需要一定程度的孤独。人要把新的经验整合到自我中去,这样才能形成一个相对自足的内心世界。有无独处能力,可被视作心理成熟的一个标志。所以叔本华说:“我们承受所有不幸,皆因我们无法忍受孤独。”
良好的人际关系对心理健康会有很大帮助。孤独有时也对个体大有裨益。如对居丧者而言,他们需要的往往不是他人的同情和劝慰,而是独处哀悼,直至接受亲人死亡这一现实。心理学家荣格发现了“中年危机”,这阶段的病人虽然取得了杰出成就,也极为适应社会生活,但仍感到人生空虚无聊。所以才有了针对他们的个性化过程治疗;对一些有创造力的抑郁症患者来说,他们需要在孤独中创造,利用自己的天赋去适应本身的苦难。正如一位作家所说“我写忧郁,是为了使自己无暇忧郁”
孤独能孕育想象力。无论是被迫还是自身气质的原因。身处牢狱是被迫的孤独,但就是在牢狱中,波依提乌斯写出了《哲学的慰藉》;莫尔的《纾解忧愁之对话》得以完成;雷利的《世界史》才能问世。班扬的《天路历程》,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死屋手记》也是在牢中酝酿的。萨德一生数次身陷囹圄,他的想象力却空前高涨。《贾斯汀》、《索多玛的一百二十天》相继问世。
个人气质方面,则有奥地利作家卡夫卡。尽管一生中结交了许多朋友。但他却“在以文静可爱的微笑敞开通向交往世界大门的同时,又对这个世界锁住了自己的心扉,始终以某种方式保存疏远和陌生。”
即使与最亲近的朋友马克斯•布洛德在一起,他也无法来一场推心置腹的长谈。他曾三次订婚,又先后解除婚约。他渴求爱情,更渴求孤独。他在日志里写道:“与其说我生活在孤独之中,倒不如说我在这里得其所哉。与鲁滨逊的孤岛相比,这块区域显得美妙无比,充满生机。孤独,成了他唯一的目的和“极大的诱惑。”
有创造力的人如果能活到老年,他们的创作必能进入到一个新境界--更为空灵超脱。因为这时他们的心境更为孤独,对人间的好恶批评不再关注。巴赫晚年的重要作品《赋格的艺术》完全不考虑听众的;博拉姆斯最后的作品《圣咏前奏曲》“平静内敛的风格让人想起巴赫。”
哲人对人生意义最为关注,他们可能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却已经放下了对亲密关系的需求,好让自己免于打扰。许多最具创意的哲学家在智慧与个性方面均异于常人。康德非常强调独立。宣称“最可怕的事莫过一个人必须服从另一个人的意志”
他的书信多是探讨自己的哲学观点,除休莫外,对其它哲学家不屑一顾。康德有很多忠诚的朋友,他也十分好客。他对亲戚们慷慨大方,同时谨慎地与他们保持距离。他生性偏执,对自己无法掌握的事物缺乏宽容。康德律己之严达到了强迫症的程度,即使对自己特别喜爱的烟草和咖啡也绝不放纵。他活了80岁。
托尔斯泰说“在交往中,面对的是部分和人群,而在孤独中,人面对的是整体和万物之源。唯有在孤独中,人才能与灵魂相遇。在孤独中会产生一种与宇宙融合的忘形的一他感,这种感受让人得以超拔出俗世。作为一种无时不在寻求完整的不完整生物,大多数人认为没有亲密关系的人是不完整的。这一观念有失偏颇。许多哲人,艺术家,宗教人士终生未婚,甚至没有爱情,难道人生就不完整?除了家庭与子女,人类还以通过追求或兴趣得到满足
希望每个人都能体会到孤独之美,就像华兹华兹的诗
世界仓促,让我们与更好的自己
日益疏离。在时光中逐渐萎靡
厌了世事,倦了欢愉
唯有孤独,多么温和,多么仁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