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回忆录》是继去年5月读过的《人性的枷锁》之后,解锁的第二本长篇巨著。如果把《人性的枷锁》比作一块砖头,那么《文学回忆录》足足有两块砖头的厚度,质量惊人。
不过,读起来倒没有普鲁斯特《追忆似水年华》那巨著中的巨著裹脚布一般的感觉,反之还挺赏心悦目,每每翻开,总有一种站在宇宙的高度,俯瞰世界的宽阔视角。
说起来,《文学回忆录》上下两册我是分开阅读的,前后隔了大半年。由于记忆力不太好,边读边忘也是常有的事。到最后,书中讲述的各个国家不同时期文学及艺术大师的代表作和艺术特色已经忘得差不多了。
只有一种淡淡的感觉弥留心间,犹如一只羽毛扫过,挑拨着心底的蠢蠢欲动,驱使着人去更宽广的世界,走一走,看一看。
曾有人说,一本好书可以激起人的求知欲,书中提到的东西,会引起人的探索欲望,犹如某种连锁反应,一经触发,后续无穷。
看《文学回忆录》的上半部分,木心说,有机会一定要去日本走一走,多出去看看这个世界,学习一些先进的文化。
鲁迅曾在日本留学,当地的一些文化对他影响颇深。现在如果把鲁迅和日本作为两个关键词放进搜索栏,总会跳出:鲁迅为何不批判日本等相关文章。
从历史的角度来说,日本的所作所为令人憎恨,这是每一个国人必须铭记的事。
但铭记的同时,还要学会思辨。
鲁迅当初弃医从文,无异于发现医学救得了一个人的肉体,却拯救不了一个人的思想和灵魂。有的思想是根深蒂固的,见不得别人说自己不好。固步自封并不可取。如今,很多人走出国门或通过读书和学习,思想有所改善,整体的发展也越来越好。
庆幸的是,早已过了那个鲁迅担忧的“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时候了。
不过这件事却让我更深刻意识到文学的可贵。
《文学回忆录》下册中,印象深刻的是突出强调真实的可贵。
木心说:“不要放弃真实,这点仅有的真实没有了,就什么也没有了。"
以前,我总相信,眼见为实。后来发现,听到的,看见的也不一定都是真的。
当今社会的很多精英分子喜欢研究大数据,《人类简史》中也曾提到过数据时代(这是后话,读后感将和《未来简史》一块呈现),但现今世界的数据,真的真实么?
如果你信了,那么恭喜你,还没被这个浑浊的社会污染。
我对数据印象最深刻的一幕来源于某个综艺节目的播放量,那款综艺节目大概八点上线,八点零一分,播放量瞬间突破一亿。且不论中国仅有14亿人口,考虑到该综艺节目的覆盖年龄段人群多少,喜欢看综艺节目的有多少,喜欢该综艺节目的人有多少,用几个设备同时刷该节目的又有多少人。逐层递进下来,水分含量暴露无疑,更何况,是一分钟突破一个亿。
当然,上述情况也不是没有可能(尽管机率非常小),但后来接触过某些人和事,了解到数据造假的真实情况之后,对这个看似”真实“的世界,也就见怪不怪了。
如今,像木心《从前慢》中说的:
大家诚诚恳恳
说一句 是一句
的生活,再也不会有了。
以前读唐诗宋词的时候,总会心生向往,那里面有一种淳朴而单纯的生活,是现实世界中的乌托邦。
《文学回忆录》中,木心有短暂的将我带回到那个乌托邦中,只是,现代世界,本就没有太多的选择。很多人不得不投身到社会洪流中,一边咒骂着这操蛋的人生,一边不得不扯着头皮走下去。
我之前一直强调要逃离办公室,逃离现代都市,去各个边边角角的乡村走一走,感受下淳朴的风情与未经雕琢的自然美景。
如今,电商与网络无孔不入,乡村也未能幸免,世界上或许还有未经污染的纯净之地,可是已经少之又少了。
或许,这一切不怪那些妄想着改变世界的人,只是自然进化,历史的必然选择。
可是即便如此,我还是希望能有一片纯净的地方,在身心疲惫之时,休养生息。
像《文学回忆录》结尾,木心写的那首《杰克逊高地》中所描绘的那样:
五月将尽
连日强光普照
一路一路树荫
呆滞到傍晚
红胸鸟在电线上啭鸣
天色舒齐地暗下来
那是慢慢地,很慢
绿叶藂间的白屋
夕阳射亮玻璃
草坪湿透,还在洒
蓝紫鸢尾花一味梦幻,
都相约暗下,暗下
清晰 和蔼 委婉
不知原谅什么
诚觉世事尽可原谅
当明白,人总是要死的,地球也会在太阳系毁灭之前进入冰河时代,整个世界将会陷入一片虚无。
世事尽可原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