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细节》里有两篇与阅读有关的文章。读完,有一些话不吐不快。
教师是一个必须阅读的群体,但阅读状况确实不佳。我身边在用心阅读,特别是阅读纸质书籍的老师就极少。也许教师整天忙忙碌碌,身心疲惫是一个原因。朱永通用日本的研究与例证说明了这个道理:“教师不读书,更多的是教师在繁重的工作压力下,本能地启动生理、心理的调衡机制,以免耗能过多,免疫力下降,让身心遭到疾病的侵扰。”
可是,坚持阅读也能成为“对抗”忙碌的一种方法。正因为工作与生活的忙碌,所以我们需要坚持阅读。每天翻几页书,留下一点思考,生活就有序了一些,踏实了一些,舒坦了一些。当阅读成为一种习惯,它就能成为缓解压力的一种方式。而且从我自身经验看,阅读比看电视、喝小酒更利于我们的身心恢复。
书中的一个观点与我的经验很吻合:“今天的中小学教师,不管是在学生时代,还是走上讲台,皆在应试教育的大道上前仆后继,几乎无瑕亦无心去吮吸哲学原典之奶,久而久之,精神的肠胃根本适应不了‘原奶’。”在我开始坚持读书做笔记时,一些前辈就善意地提醒我,要读经典。我也尝试过,但很快我就发现,不止经典的营养吸收不了,连阅读的兴趣都没了。
后来,我对自己的要求降低了,倾听自己的声音,先从自己喜欢的读起,先用自己粗糙的文字记录。一段时间的坚持,我发现自己的阅读能力与表达能力都在提高。以前看一些理论文字,头就痛,现在已经能读进一些。以前词不达意,现在已基本能把自己所思所想表达出来。虽还不精致,思考也不深入,但比起以前的自己,进步是显而易见的。对于一些经典书籍,以前看到的只是文字的组合,现在也能品读出文字组合里的温度与深义,能感受到些许情怀。啃一啃,还有点不一样的味道。
也有朋友问我有什么好的读写方法,我总会说:先读起、再记下。每个人的教育基础与背景都不一样,只有在实践中,用心倾听自己的声音,才能找到适合自己的阅读之法、成长之路。只有开始实践,才有真正的成长,才有进步的可能。上路了,再来寻找怎么走最容易到达,如何走最舒服、最高效,才有意义。如果一直不迈步,最好的方法也是废话一堆、空想一串。
关于阅读,我原来只有一个想法:读!至于读什么、如何读、怎么读等问题,我都很迷茫。总之阅读的道路很模糊。现在走着走着越来越清晰了。我应该读什么,适合读什么,要怎么读,不是别人告诉我的,也不是一开始就知道的。而是有了一定阅读量的积累后,自己慢慢摸索出来的。我现在每天坚持读一点,摘录一些精彩语句,并记下自己读后的一点感受,感觉这种方式收获挺大的,便坚持了下来。有的人可能习惯边读边批注,再全书回顾。但不管怎样,读书要想有更大收获,带上自己的思考是必须的。在用这种方式随意阅读后,主题阅读将是我的首选。以什么为主题呢?倾听自己的声音,慢慢寻找吧。
对于还在读与不读之间徘徊的教师,流沙河先生的这句话或许对你有用:“读书如秉烛,故不能照亮每个角落,但总比摸黑好。”
不犹豫,找本你喜欢的,或是有印象的书,马上翻开,读起、写下,如何?
读完《教育的细节》,很喜欢这个提法“过有思考的教书生活”。朱永通现在已经不教书了。但他的身影常穿梭于学校之中,目光一直关注教师的阅读与成长。加上她女儿的原因,所以他对教育特别关注。
他所发现的那些细节,可能很多老师习以为常,或者根本没有时间停下来想一想是否合理,是否违背儿童的成长规律。过一种有思考的教书生活,就算不做好事,至少我们可以不做或少做坏事。
朱永通住在厦门,他女儿也在厦门上学。他对厦门教育状况的体会比较立体。近几年来我对厦门教育也有所关注,有所了解。印象中,厦门的老师是幸福的,他们享受着各种优质教育资源与培训福利。在2014年末,我有幸参加了在厦门市海沧区举行的一个阅读活动,从在大会场听专家讲座与主题分享,到小会场听精英们的茶聊,再到餐桌上与几位专家前辈的闲谈,收获颇丰。我连连感叹:“厦门的老师太幸福了!”是的,他们有很好的阅读资源、良好的阅读氛围。他们的阅读是全方位的:教师共读、家长共读、师生共读……他们有专业的引领者,他们常能听到顶尖的声音。
当然,有福利也有双面性。厦门的一些教师朋友有时会抱怨他们的休息时间很少,周末还常“被培训”、节假日还常“被活动”。厦门的课程开得比较丰富,大多数教师又都非常负责,每科布置一点作业,累加起来,学生的作业总量就少不了。我一个同学就常抱怨她女儿每次做作业都要做到很晚。所以当我读到《教育的细节》中那个主张休息第一,作业第二的班主任,就特别敬佩。从这个细节里,我看到一个有情怀、有视野、敢当担的教师。
《教育的细节》读完了,思考还在继续。我愿意践行朱永通提倡的“过有思考的教书生活”,从能改变的地方做起,相信“一厘米之变”的力量。把自己认为正确的事坚持做下去。就像我今年给自己的目标:“坚持读、坚持记,成就更好的自己。”
也请您和我一起,翻开书,一边阅读,一边思考,让教育环境因我们的坚持读写与实践而美好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