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文章一律补充一句话,内容纯属个人见解,不一定对。
差不多说完高考是否公平了。再来谈谈教育制度的公平性。
自古家教都是富人的专利,能被一对一个性化的教育是经济实力的体现。教育自古就是最不公平的领域之一。哪国都是如此,上流社会的子女优先享受教育。
多亏德国那边搞出了义务教育,大家都可以抄答案了。普及教育的方法,可不就是像流水线那样,把同一个年龄段的小孩送到老师和教材面前,培养成材嘛。
zg虽然没有迈入发达国的行列,但这笔基础教育本来也不算太贵。至少以我一个县城出生的孩子看来,没法入学的情况还不算多,就算偶有几个,学校也有助学金之类的补助。山区另算。(扶贫真是个大话题...)
这么看来,我当年的世界是太简单了。
当今这个时间点来看,身边都普遍认同“何止高考,中考简直就定终身了!”因为高中的师资相差太大,基本上能进重点高中,不考个211或985,只考了个普通一本那已经绝对的拖后腿了。而能考进这些重点高中的初中,也基本上定型了,升学率高的通常就那几家。继续反推,小学生初中的名校,照样火爆。
于是学区房成了优质资产,涨上了天。毕竟想入学别说成绩了,先得有个名额吧。
其实放开了说,教育干嘛和房子挂钩。
这背后除了gj累计原始资产这一点原因来看,倒也符合经济规律。
先无视供需关系,就算公立学校师资力量配平,平均坐落在城市的生活区。大家都享受公平教育。但那些更优质的教师难道就不想往城市中心最繁华的地段挤一挤吗,有能力谁会想在远郊混日子。只要城市发展不平衡,这股流动就像资金的流动一样,无法抑制。这会师资很快不平衡了,繁华地段的老师就是更好些,繁华地段的学生就是更好些。
家长也不是吃素的,苦啥也不能苦了教育。咱就不能走后门去上那个名牌学校嘛。可惜了,这么想的人何止一家。但僧多粥少。于是很多钱权交易又会产生。大概率是入学这一条线上的人养肥了油水。这下干脆来个学区划片,很多硬性条件达不到的家庭,直接被筛出游戏。但需求还没有被满足呢,有钱的家庭再买个房不就好啦。但买完房上万名校,家长们发现战斗还没有结束,毕竟你怎么知道自己家的孩子在休息的时候,别人家的孩子没有聘请私教,一对一辅导呢。随着竞争越来越内卷没底线,gj还不让你补习了。得,在家长眼里,目标照旧,但补习方法得换一种了。
这一套一套折腾下来,有钱人“渴望教育”的需求不变。但每次“花钱换更优质教育” 的途径被堵住一次,他们就得想办法找个新路子补齐。某些人利益受损,必然又另一些人的利益崛起。损失的只是有钱人的办事效率。
如果教育是一种消费,那有钱人无论如何都想买到更多。
更糟心的是,教育行业之中,老师的素质不也直接和利益挂钩嘛。身边的家长直接吐槽过低收费的公立学习的老师教书像念经,一点热情也没有。而补习班老师都是特别热情,主动问小孩不懂哪里,也很乐意给鼓励和赞赏。
每一滴水都有它的流向。想阻止这个趋势未免太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