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期沙龙课程学习心得(作者柴颖)
首先要感谢杨老师在她精彩的随笔中@到了我,让我惊喜万分,倍感荣幸。接下来我就上周沙龙学习分享我的收获和感悟。
第一,是对于双重或多重关系的理解。虽然我是文科生,但大多情况下是典型的理性思维模式,在学习伦理守则中对专业关系的要求,我看懂、理解并赞同这样的要求和方式,对自己也是这样的要求。记得第一次沙龙中我还在分享取得证书后很多同事朋友想找我做咨询,我以从业资质和专业关系的不合适作为拒绝的理由,并因自己的坚持而欣喜。但是上周赵妍芳赵老师对多重关系能否开展咨询阐述了自己的认知和做法,让我醍醐灌顶:在中国看重“关系”文化的环境下,双重或多重关系无法避免,既然无法避免,就要灵活运用方式方法,在保证自己公正中立以及为来访者福祉最大化的前提下,其实是可以开展咨询的,而这个前提我是可以做到的。既然这样,我内心不再拒绝,等我拥有了咨询资质以后再遇到同事朋友想找我做咨询,我想我会敞开怀抱来帮助他们,但内心一定会坚守伦理和能开展咨询的前提。
第二,正视自己的无能。这一点我好像做的还不错,10分制的话,我给自己打7.5分。从上学到工作,一直有一群优秀的人萦绕在我身边,我从这些人身上学习到了很多,更让我很早就明白,自己无论在擅长还是不擅长的领域,永远都有你不知道的知识、无法解决的问题,不应强求事事靠谱,可是也不能妄自菲薄,要正视这一切的存在。可是在当了妈妈后,自己就把这些认知抛到到了九霄云外,不能接受自己和先生在照顾孩子中的失误和无能,让我俩都很是焦虑和烦躁,直到6月份在公众号上看到《搞砸一些事后,我发现养孩子容易多了。》这篇文章后,我瞬间明白,不就是要正视自己的无能吗,我怎么把自己陷进去了,之后和先生分享讨论了这篇文章,逐渐生活回归我们原本的正常轨道,少了太多的焦虑和烦躁。
第三,要提高有效解决问题的沟通能力。现如今人们经常把沟通挂在嘴上,一有问题就会说:要加强沟通啊。但真正怎样沟通、什么是有效沟通却很少有人能说清楚。在玉梅老师和赵老师的个案分享中,我再一次感受到沟通的重要性:首先是不回避问题,既然来访者提出想和我做朋友或者是爱上我了,我们在征求对方的同意后就这个话题可以进行交流,既让对方感受到咨询师对他的重视,又能在交流中阐述双方的立场,最终就这一问题达到一个共识,解决了这一伦理关系又滋养了咨访关系。其次是沟通方式方法的运用。话有三说,巧说为妙。平时我们比较难做到的就是拒绝别人,有时我们需要坚定正面的拒绝,而有时婉转的方式可能更有助于成功的拒绝,这就需要我们审时度势,具体情境上采用哪种方式更优,最终实现既守住了伦理又保护了咨访关系。最后是降低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记得前年在赵老师的《倾听与共情》课程上,赵老师多次说到,沟通中在阐述对方观点时要减少“我觉得”、“我认为”这样的字眼儿,应当是“我理解的是”、“我感受到的是”,慢慢地我也改变了自己在平时交流中的说话习惯。我们都不是别人肚里的蛔虫,无法清楚地掌握别人的想法,因此我们自己不该主观的判断我认为他是怎么想的,更好的方式是回到开始:不回避,正面沟通,了解到他是不是正如我们揣测的那样:心里是受伤了、难过了还是释然了。
第四,是对自我觉察的感受。我以前在大多数情况下能够换位思考,能够设身处地,但在自我的探索上总是不够。还是在赵老师的《倾听与共情》课程上,有一节课程就是对自我觉察的训练,通过描述“事件、这一事件带来的感受、收获、期待、渴望”,区分这些词语的不同,让我们在训练中深入自己的内心。从课程拓展到生活中的不断训练,加之那段时间向赵老师做过几次心理咨询,对自我的觉察能力在不经意间慢慢提高。爱己方能爱人,最大的收获是我与先生的沟通效果越来越好,我和他分享这一方法,他也试着觉察自己的内心,就像半个月前,有天早上,我们在去上班的路上,我感觉到他今天状态不佳,便问他怎么啦,他不再像几年前那样一句“没事”打发我,而是想了想说“每个月的低潮期来了,一种无力感”,我笑着回应“原来是大姨夫光临啦”,他每天跟我交流低潮期还剩多少,今天是自己的哪部分不得劲儿。在这个最近的低潮期我们没有吵架,只有一起陪伴着大姨夫的来去,心底都很舒服。
以上就是我的分享,谢谢!
【有感于伦理沙龙的说与听】(作者王晓梅)
伦理沙龙走过四期,恍然觉得时间过得好快,从一开始艳丽老师和艳蓉的提议,到今天四期完成,已然一月有余。对于我而言,时间就是用来提醒我:有想法就赶紧记下来吧,容易忘!
我们的伦理沙龙围绕伦理十字总则,旨在和大家讨论中明晰作为心理咨询师的界限和设置,以此保障心理咨询师的责权利,同时,也在专业设置的范畴中,充分保障来访者利益最大化。然而,在沙龙讨论中,我惊喜的发现:伦理原则不仅是责任、义务和权力,更是咨询师专业胜任力的体现,还是每个人生活的向导。她们说:
“咨询师的善行也是咨询师作为生活角色的三观再现,亲戚之间有矛盾时,我耐心听她们吐槽,是她们对我的信任,但不相互传递负面信息便是我的善行……假设我是来访者,咨询师的态度、着装、神情……是我最初信任的基础,我并不介意她是不是熟识,我更在意他能不能很好地帮助到我……”雪梅说,多有共鸣的自我觉察,足以引发我们对多重关系的深度思考:来访者认为对自己有益的情况下,可以突破多重关系吗?
“作为咨询师,他的三观正是确保和来访者获益的保障,也是咨询师素养的保证。但如果咨询师带有偏见或成见做咨询,那意味着在咨询价值中立的偏离,在不违背保密例外的前提下,面对来访者的价值错位或偏离,咨询师的真诚和尊重到底如何体现?”哇哦!会长所说不正是我们在咨询中经常出现的拧巴吗?是谁在咨询?是谁想要改变?咨询师的初心是什么?这些思考已经远远超越了我们对伦理本身的思考。
“建立好的咨访关系,首先要喜欢和尊重我们的来访者,当我们喜欢来访者时,我们才能充满好奇的探索来访者的生命故事,当来访者愿意向你敞开心扉的时候,我们之间的工作就开始了……”玉梅说的“喜欢”中,包含了咨询师的理解、支持、涵容和气度,这岂止是尊重,难道不是一位咨询师在大量案例实践中练就的素养和品格。
“我在咨询中遇到各种来访者送礼物的状况,也遇到送不同形式、不同金额的礼物,礼物本身蕴含着来访者对咨询过程和咨询师的认知,如果礼物能够成为促进来访者成长的力量,那咨询师一定要收,而且要愉快的收下,小榕树的葱葱郁郁为来访者输入了足以滋养她一生的营养,所以礼物本身不是问题,问题是咨询师在礼物中看到了什么……”妍芳每次所说都会带给我们一个清晰的方向,让我们看到问题背后的真相,难怪柴颖会觉到“醍醐灌顶”。
“事实上,每个人都需要有觉察自己的能力,因为我们总在关系中,在每一段关系中,我们渴望得到良好的回应,而处在关系中时,我们对自己状态的觉知,才是真正决定关系是否良好的根本”哇!艳丽老师的分享直击关系核心:在关系中,我们想要做什么?我们在做什么?我在做什么?谁说专业关系里的你我只是“你和我”?我们是在灵魂深处相遇的两个人,是在进行一段灵魂的摆渡,谁才是真正的摆渡人?
“我们生活在中国这样一个有深厚文化积淀和人文传承的国家,我们是在和人工作,做人的工作,我们的职业关系和生活关系难以泾渭分明,用对待人的方式和态度对待自己和他人,自己觉得舒服的方式可能才会让别人觉得不别扭……”罗秀萍姐姐已经在工作实践中的经验不正是在诠释咨询中的尊重和真诚吗?生活也是咨询,咨询更离不开生活。
“我就是来学习的,我太期待每周的这个时间了……”银香老师灿烂的笑容在我们心中开了花儿。
妍玲说……
秀红说……
月侠说……
……
只怪记性太差,不能将大家的经典记录下来,但每一位沙龙成员所说所想都将是一颗待开花的种子,悄然种在我们沙龙伙伴们的心里,只待来日的发芽开花和结果……而沙龙更像一个容器,包容着每一位伙伴的思辨和立场,见证着每一位伙伴发现和成长,期待着有朝一日守得云开见月明,在沙龙中汲取的营养落在我们生活的土壤里,滋养每一个人的心田(玉梅老师口吐莲花)。
(鉴于本人记忆力有限,不能尽述伙伴们的所说,也不能再现伙伴们的经典表达,语言表述如有与伙伴们真实表达相悖之处,敬请谅解为盼!)
2020.9.16
我们的伦理沙龙已进行了四次,每期都很精彩,以上是柴颖和王晓梅老师的学习感悟。咨询伦理守则的总则是五个词:善行、责任、诚信、公正、尊重,共有10章,每一个章节有若干内容。该守则的目的是揭示临床与咨询心理学工作是具有教育性、科学性与专业性的服务工作,促使心理师、寻求专业服务者以及广大民众了解心理治疗与心理咨询工作专业伦理的核心理念和专业责任,藉此保证和提升心理治疗与心理咨询专业服务的水准,保障寻求专业服务者和心理师的权益,增进民众的心理健康、幸福和安宁,促进和谐社会的发展。
通过参加这四期关于咨询伦理的沙龙和在网上学习徐凯文老师咨询伦理的课程,作为一名持有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证的心理学爱好者,我感觉整个人都变了。以前,我不好意思在别人面前说,我是一名心理咨询师。但现在好了一点,咨询伦理的学习让我有了一定的底气和自信。
思考一,敬畏规则。自由一定是建立在规则之上。心理咨询师和各行各业的工作一样,要遵守一定的职业道德和行为准则,这既是对来访者的保护,更重要的是对咨询师的保护。
思考二,如何面对和处理双重及多重关系。纵观双重关系的利弊之争会发现,双重关系存在与否并不是最重要的问题,最重要的是该双重关系是否会对治疗过程和来访者造成伤害(李扬,钱铭怡, 2007)。所以在面对家人和朋友的心理求助的时候,需要关注的也是,这样的帮助会不会对求助者造成伤害。
思考三,来访者给咨询师送礼物,收不收?礼物背后的意义是什么?是要表达感激,与咨询师拉近感情;还是要增加心理优势,争取咨询中的主导地位;抑或是要对咨询中的不配合加以补偿,不论是哪一种,其本质上都是想打破咨询设置,将咨访之间的专业关系转变成生活化的交际关系,最终是要控制咨询师,控制咨询。在专业关系里,咨访之间是有明确的边界的,也就是说,咨询师和来访者只在这一个小时内有交集,过了这一个小时咨询时间,就各自回到自己的生活里去。但一旦收了礼物,咨访关系转变成了生活化的交际关系,边界就很难保持了,来访者就可能进一步地打破咨询设置,比如说遇到问题就给咨询师打电话,主动去了解咨询师的生活等等,那这个咨询再进行下去就已经没意义了。到最后,来访者不一定会受什么影响,咨询师却要遭受很大的挫折。所以比较贵重的对专业关系有严重影响的礼物是肯定不能收的。我们当然不能说你送礼物是要打破设置,控制咨询师,控制咨询,这在无意识层面是没错的,但讲出来就不合适了。直接说不收,当场驳了面子,又怕影响咨询关系。那怎么说呢?要是我,我可能会这么说:“您让我收下这份礼物,这可让我有点儿两难了。说不收吧,我怕影响咱的关系,收吧,我还怕影响咱的咨询。您可能不太了解,咱干咨询这一行的,原则上是不能收来访者礼物的。要是我破了这个规矩,心里有一定的负担,可能就会影响咱的咨询效果。行里人要是知道了,也是个挺没面子的事儿。我这点儿难处您肯定能理解。所以,您的心意我领了,礼物就不收了。”我只说个大概的意思,未必全面,自然也有更好的表达。不过真诚地表达自己的感受,让来访者理解到咨询师的难处,却是解决此类问题的不二法门。
思考四,来访者爱上了咨询师。在心理咨询中,由于咨询师对来访者无条件的接纳、理解以及深度的共情,很容易让来访者的心理状态敞开并将过去对一些重要他人的情感、态度等转移到咨询师身上。移情出现在性别相异的来访者和咨询师身上,就会让人误以为是“爱情”。
通常这种移情的出现代表咨访关系已经进入到一个比较深的层次,而且也意味着治疗时机的来临。因为移情往往是来访者生命早期重要关系模式的再现,而来访者的一些关键障碍也正是蕴藏在其中。所以,当来访者爱上心理咨询师,对咨询师的考验就随之来临。
咨询师能否保持深度的觉察能力,不掉入自己的坑洞中?能否保持客观中正的态度将来访者的无意识进行有效呈现?又能否在呈现的基础上对之进行转化,引导来访者面向未来?这些考验的不仅仅是咨询师的专业技术,还有职业伦理,以及最最重要的,是咨询师本人对自身问题的觉知和解决能力。
1.深度的觉察
当来访者说自己爱上咨询师或者出现一些反常行为:迟到、缺席、突然中断咨询……咨询师一方面要有一个觉知:来访者极有可能是对自己产生了移情。另一方面,咨询师也要有一个对自身的觉察,来访者此刻表现出的问题会不会也是咨询师自己的问题所在。
比如,来访者年幼时曾有过亲子中断的情况,内心深处始终有一种孤独感,在咨询室里他体验到的是前所未有的与人亲密的感觉,因此他很可能会觉得自己对咨询师产生了爱情的感觉。如果咨询师本身也存在与来访者问题类似的“坑洞”,就很容易对来访者产生“反移情”。因此,作为咨询师要时刻保持对来访者以及自身的一份觉知,防止自己掉坑。
2.将无意识进行有效呈现
来访者对咨询师产生移情,是他自身也无法意识到的,因为这些都是潜藏在无意识中的。而咨询师要做的,是将来访者无意识的内容进行呈现,让来访者去看到。“看见即疗愈”,当来访者能看见这一部分的时候,这份情感就和原来不一样了。
通常,咨询师可以采用立即性反馈的技术,将自己的感受、体验如实地反馈给来访者。还有的时候,咨询师会借助一些工具让来访者的这部分无意识浮现出来,比如卡牌、小物件、沙盘等等。
3.敢于“被卷入”的勇气
当来访者的移情发生时,其实来访者自身也是比较矛盾和冲突的,他们会害怕自己的这份情感被咨询师知道后,咨询师会如何评判自己。因为可能在以往的人际关系中,来访者遇到类似情境的时候,得到的反馈都是差不多的。
而在咨询师这里,咨询师要有一份敢于“被卷入”的勇气,用深刻的同理心去共情来访者,让来访者体验到与过往经验完全不同的体验,也让来访者知道人际关系的模式是可以多样性的,并因此得到疗愈。而咨询师本人这种勇气也会给到来访者一个最好的榜样,以激励到来访者。
4.职业伦理
治疗椅是一把充满诱惑的椅子,治疗师处在这个位置,想利用来访者的投射和移情谋取利益或者做些什么,实在是太容易的事情。每年都有不少的心理咨询师因为违反职业伦理而被吊销执业资格。
因此,作为咨询师来说,我们做这样一份与人性相关的工作,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坚持职业道德和伦理。譬如,不与来访者发生多重关系。一般咨询师不给亲戚朋友做咨询,而与来访者也不产生在咨询室之外的私人关系。因为,那样始终会对咨询师应保持的客观中立的态度会有所影响。
5.咨询师自己能走多远,才能带来访者走多远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如果咨询师本人的问题无法解决,当他面临与他问题相似的来访者时,他也同样无法带领来访者走过去。因此心理咨询师也需要成长,需要督导,需要同行互助。如果一个咨询师号称自己无所不能,不需要督导,那么来访者就一定要小心这样的咨询师了。
心理咨询绝不仅仅是看一个咨询师掌握了多少咨询技巧,一个合格的咨询师必须有先被咨询的经验。助人工作的最后,与技术、方法的相关度其实没有那么高了。唯一会在那里和当事人心灵碰撞的,将是咨询师“人”的深度和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