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从修行开始,我就一直想解读道德经,因为李大爷写的这本书,真的是太好了,短短五千字,就把道解释的清清楚楚,还把世上的理讲的透透彻彻。最重要的是,内容通俗易懂,不偏不倚,把这个玄之又玄的道,讲的如此通俗易懂,在予自然的心中,《道德经》绝对是古籍排行榜中的第一位,不仅仅从古至今被无数人解读,被无数书籍引用,就连国外各种灵性导师,通灵人士,都会经常提到,甚至做出对应的答疑和解读。
不过每次提起笔来,总感觉还没到时候,一是很多地方自己还没悟透,二是我连自己的“道”都没搞明白,又怎么敢舞文弄墨,解读经典呢。所以一拖就是一年,这期间我并没有深入的研读道德经,而是潜心悟道,不仅读了国内外大部分知名的心灵书籍,还通过日常观察和反心自省来感悟那个真正的“道”,每个人心中的“道”。
这期间,我依然帮人解答问题,疗愈身心,经常有人跟我说很想深入的读一下道德经,让我推荐一个满意的注解版本给他,不过我其实也只读了网上泛滥的白话版,还有很古老的河上公版本,其他时间,偶尔脑海里冒出来几句古文,我就去看看其中的段落,以此感悟。并没有读过很多版本的注解,尤其是大部分现代的注解,都在文字上面做文章,实在没办法推荐给人,前几天又有人找我推荐道德经的版本,她是我早期帮助过的朋友,是个语文老师,有些古文功底,想深入研读一下,于是我又翻了翻各种古籍,发现很多道家读解《道德经》隐喻颇多,又经常扯上内丹修炼,反倒增加了理解难度,于是灵光乍现,反正自己在心里也挖过坑,何不现在开始,把坑填上呢,于是,我决定写出予自然版本的道德经解读。
这次挖的坑有点大,打算把《道德经》《西升经》都写出来,毕竟这两本书在我修行路上,有如定海神针一般,纵使万千灵修书籍莺飞燕舞,我自定于虚无之境观心不语。何其幸哉。
不仅如此,我还打算把《妙真经》《内观经》《清静经》做一下精华部分的摘录和注解,以使《道德》《西升》更加完善和丰满,也让《老子五书》能够汇聚一册,也算是我一个小小的执念,一个小小的心愿吧。
读解的内容,全部都是予自然个人的经验心得,全部以通俗白话的方式来解,不咬文嚼字,所以很多书中的内容,可能未必跟原文完全对应,年代久远,文化变迁,想解读出某些文字的原文之意是不可能的,所以这次解读,以《道德经》背后的寓意为主,加入个人的理解和修行经验,以使数千年的老子文化,得以再现。
独乐乐不如天下同乐乐,予自然的所有文章都会在新浪博客和公众号无偿共享,可以转发,可以打赏,完全由心而发之则为其乐也。单独咨询或者需要相关疗愈,我会收取一定的费用,以助人解决身心之难。废话就这么多了,开始《道德经》。
《老子心书》-《道德经》
《第一章》
原文: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有人说道是规律,有人说道是程序,又人说道是宇宙本源,可这“道”到底是什么呢?
吃过苹果的人,可以向没吃过苹果的人,去描述苹果的样子,苹果的味道,苹果的物理构造,甚至苹果的化学成分。但是这个没吃过苹果的人,除非他真的有一个苹果,去咬一口,他才真的知道苹果到底是什么。但是,如果他也要告诉别人苹果是什么,那么他也只能通过语言和名词,概念,定义去描述,对方也只能通过他自己的经验,去虚构出来一个“苹果”。就如同盲人摸象那样,如果不知道就只能靠猜。所以,不论你怎么去描述苹果的味道,是酸是甜那都不是味道本身,味道只能靠品尝。不论如何去定义苹果的名字,颜色,结构,那也都不是苹果本身,苹果只能靠看。
但苹果就真的是苹果本身么?也不是,苹果只是人使用语言交流时,给苹果的一个代号,同样一个苹果,我们可能叫苹果,古代叫频婆,日语叫林果,英文叫IPHONE ,额...,叫Apple如同每个人的名字一样,他不是一成不变的。你大名叫李狗蛋,你妈叫你蛋蛋,你奶奶叫你狗蛋,同学叫你二狗子,同事叫你小李,也许再起一个高大上的名字叫什么Golden。可是你就是你,但是你的名字从李狗蛋,到Golden LEE变化无穷,不可计数。所以,名字只是名字,他不是你本身。
所以,道可道吗?可道。。老子知道什么是道,自然可以去讲道。名可名吗?可名。。老子不就是起了名字曰“道”嘛。不过即使他来讲,也一样只能靠语言文字,词语,概念去描述,去比喻,而他没有办法把道拿出来,让大家看一看,摸一摸,尝一尝。或者手触眉心,瞬间开悟,等级飙升999,成就大罗金身。那是不可能的,所以这些语言文字,名词标签,一定不是道本身。而道呢,他也不是一个东西,既然他不是东西,就更难起名字了,但是不起名字又没办法讲,所以老子才强名一个道字。这两句不仅仅是讲述这么一点道理,而是传达,所有的意义,都在语言文字的背后,语言文字,根据年代不同,个人经验不同,一定有其理解上的偏差,所以古代写书,都要隐喻,都是藉由大家不懂的东西,去引发超越语言名词认知的,那冥思苦想后的灵光乍现,那才是真知。而真正的道,也必然是超越语言文字以后,才可以真正知晓和理解的。
那么天地和万物,到底来自哪里,到时谁谁创造的,如何创造的,又为什么要创造,这个无和有又到底是什么,说不清楚,也听不懂,也不需要懂。就像吃苹果一样,苹果从哪来,树上结的,还是地里长的,如何从种子发芽变大树,开花结果,由酸变甜,由青变红,原子分子又是如何结合在一起的,这些有意义么。没有。唯一有意义的,就是爱不爱吃,好不好吃。就可以了。非要去搞个所以然出来,什么进化论啊,宇宙大爆炸啊,宇宙大紧缩啊,扩散论啊,都是BUG,盘古开天啊,女娲造人啊,都是故事。这些跟我都没关系,也没必要去引经据典研究个所以然。但有一个很简单的道理,那就是万物一定出于虚无,不管天地,宇宙,一定是先有存在的空间,才有空间中的内容,一定是先有空白的画纸,才有美丽的图画,一定先有空白的幕布,才有大片上映。当然,这个空间未必是我们以为的物质空间,意识空间是不是空间,也是。心灵空间,思维空间,这都是空间。心里的悲伤释放掉,才有足够的空间去感受愉悦。躺在床上,脑子空掉,才可以入睡,才有空间去做梦。
所以这个初始,这个空间,一定是空的,一定是无的,姑且称之为意识、存在。这个无,在没有任何的意图,没有任何的欲望时,他也没有任何的行动。也正因为他没有任何的意图,他才是广博的,没有任何局限的,没有任何焦点的,所以他可以观察到所有的一切。就像参加饭局,桌子上八个菜,六双筷子,两瓶酒。你一进门就看到了,这是你没有任何欲望,意图,只是到场,存在。但是当你坐下,有了吃的意图时,于是你伸手去夹红烧肉,你的目光是聚焦的,你完全忽略了桌子上的其他东西。心理或许还想着,我挑一块不那么肥的,再多沾点汤,好配米饭吃,这时,思维也是聚焦的,所以你忽略了周围朋友的谈话内容。在这个过程中,你不再那么“广博”了。变成了有欲状态下的一种创造性行动。虽然你忽略了所有周围发生的“妙趣”,但是你体验了一次行动的所有细节,这就是有。
创造性状态,就是有,有意图,一切的创造便由此而发,变化,行动,从而产生了天地,天地之间的一切,乃至宇宙中的一切。都包含在这个“有”的状态中。这个“有”的状态,我们姑且称之为能量、显化。当你坐在饭桌前时,你就只是坐着,存在着。当你开始夹菜时,你就产生了能量,输送到你的胳膊,手指,去创造了一个行动,因为这个意图,这个行动,你的整个身体都发生了改变,这个“夹菜的你”不再是“坐着的你”,你的形态变化了。那么你身体的所有细胞,也都在变化着。如果把地球看做一个整体,地球上的所有人和物,也都在变化着。把宇宙看做一个整体,宇宙中的所有星球也在变化着。这一切的变化,就是处于两种状态的交替,一个“无”,一个“有”,或者说“无欲”和“有欲”,这个欲不是我们理解的欲望,而是意图,倾向。
但是,不管这两个状态如何变化,他们来自于头一个源头,是由这个源头产生了的两种状态,两种状态不停的交叠,变换,从而产生了无限的形态,无限的焦点,无限的星球,无限的世界。就如同一个人,每时每刻都在变换着状态,思考-安静,行动-休息,不停的交替,才创造了绝无重复的精彩人生。难道这不奇妙嘛。你可以说不是你创造的么,不可能,你的人生一定是你创造的,没人可以帮你创造。
不仅仅是我们所知的每个人的人生经历,我们所见,所感,所用,一切都是这妙趣横生的创造。大到宇宙能量聚合而成无数的璀璨星斗,小到人身骨节,肌肉,皮肤褶皱,毫毛分布,不同的分子原子,聚合而成不同的细胞,不同的细胞又聚合而成不同的脏器,组织,再由外来的食物,饮水,空气,在体内转化,进而形成了不同的身体状态,每个细胞,每根毫毛,皮肤的每处褶皱,都恰如其分的发挥着他的作用。并且他们完美的协作着,完美的变换着。“道”一点都不遥远,这在我们眼前的奇迹,不就是众妙吗?纵使很多人试图研究,试图解释,最终都是无济于事。因为能研究的,能解释的,只是现象,而这其后的本质,不可研究,也无法解释。苹果就在那里,你不需要知道他被成为国光,还是富士,吃就完了。红烧肉就在桌上,不需要考虑做法,是猪的哪个部分,吃就完了。在你下口的那一刹那,就立刻知晓了。这就是吃货的“道”。而那个真正的“道”,无处不在,当你抛开知识,探究,解读时,也自然立刻就能明白了。众妙之门,自然跃之眼前。。。。
感想:第一章完,啊。。。。一年前的坑终于开始填上了,能够自己解读《道德经》,很是感动,从一开始写就很激动,可能看起来有点啰嗦,不过一切的文字,就是那么的发生了,进入了脑海,而跃然纸上。写完了以后,我想起了老子的MV,既然修行求道,是如此快乐的一件事,又何必那么严肃呢,整就完了。希望大家可以开开心心的读予自然的文章。哈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