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经常做这样一个梦:自己坐在高中或初中的教室里听课,时不时和前后左右的同学聊天,然后免不了被老师批评,可等到老师不注意时,还是接着聊。还有一次,梦到自己化学作业做得不好,被高三班主任叫去办公室,挨批过后,一道一道题给我讲。
和几个朋友说起这些梦,他们多少觉得有些难以置信。毕竟我已是有着五年教龄的考研数学老师,是赢家考研的CEO,是学生和同龄人眼中的“成功人士”,他们会想当然地认为我的梦里不是去参加一些高端的会议论坛,就是公司上市,而不是遥不可及的中学课堂,尘封已久的往事和早已回不去的年华。
是啊,正因为回不去,所以只能在梦里回去。
有人可能觉得,我在社会上呆得时间久了,人际关系复杂,竞争激烈,压力山大,所以向往纯真的岁月。
是这样吗?
我想,向往纯真的岁月不假,但更重要的原因是,那个时候,不孤单。
多年以后的今天,再去回想自己的中学时代,升学的压力,考试的痛苦,面对老师的战战兢兢和面对作业的怨天尤人早已荡然无存。能够想起的,是每天早晨,我们去教室很早,我把数理化的作业第一时间“分享”给前后桌同学,去交换他们的语文英语作业,一边啃着早饭,一边争分夺秒,赶在老师进教室前“收工”,那份忐忑今天想起来是暖的;是每天中午成群结队地冲向食堂排队(因为最好吃的窗口只要晚个三五分钟就会被抢完),拿到饭后一群男生坐在一起,吐槽着步态臃肿的胖英语老师,抱怨着数学老师作业中多留的好些个“补充题”,快速吃尽盘中食,一路背着英语单词,回教室等待默写,即使是那会觉得最难吃的盒饭,今天想起来也是甜的……
最开始感觉到孤单,是上大学以后。
从那以后,人际交往的模式从咱们班和隔壁班,变成了咱们宿舍和隔壁宿舍。同学间的交往缺少了纽带(抄作业),交流缺少了话题(吐槽老师),师生间的交流更是趋近于零(作业做得不好,再也没有老师把你叫到办公室,更不会一道一道给你讲)。
我上大学的时候,班里最团结的是考试前夜,你会这几章,给我讲;我会那几章,给你讲;如果都不会,那就干脆你们几个负责做文件,我们几个负责缩印(反面教材,请勿模仿,特此声明)。即使到了那个时候,也很难都团结到一块,想拿奖学金、保研、出国等在意是否考高分的女学霸们闷着头自己学,只有我们这些男生学渣集团才会同仇敌忾。
而这份孤单,其实是“自由”的代价。
因为上课聊天没人管,所以也就没了中学时前后桌窃窃私语的那种兴奋;因为即使不交作业一时间也不会有老师找你麻烦,所以也就没了中学时踩着点抄完作业的那丝窃喜;因为想打球天天可以打,想聚餐随时可以聚,想唱k只要大家有时间就能去,所以提起这些也不会像中学时那般激动不已。更何况,现在的大学生与我们那会也不太一样,不想吃食堂的饭,犯不着出去聚餐,一个人在宿舍点个外卖就好。
说到考试,上中学的时候,我很想考好,是因为如果考得好,老师看你就会两眼放光,反之则一脸嫌弃。同时,如果哪科考个第一,在哥几个面前感觉很有面子,万一哪科垫底,那恐怕太跌份儿了。而上了大学以后,分数都是放假后自己查的,神不知鬼不觉,你考多少跟老师似乎也没有半毛钱关系,反正上完这门课,下学期你跟他也不会再见了,更何况你叫什么名字他都未必知道,就好像他那么高高在上,你的存在对他而言显得微不足道。
你好你差,自己知道;你喜你悲,与人无关。
这不是孤单是什么?!
而这样的孤单又在所难免,因为我们长大了。长大意味着更自由,自由意味着负责任。什么是自由?自由就是有权力自己做选择:上课可以选择听也可以选择不听;作业可以选择做,也可以选择不做;考试可以选择认真复习,也可以选择不复习,就算考试那天不去,在宿舍打游戏,也没人管你。但是,选择即负责,自己的选择自己负责。如果考试那天你选择在宿舍打游戏,那么挂科的代价只能自己承担,也只有自己承担;如果每场考试都在宿舍打游戏,那么毕不了业,也只能打碎了牙往肚子里咽。
长大以后,我们每个人都有权力为自己做选择,也不得不为自己做选择。中学时,是老师、家长和社会替我们做了选择,而这个选择基本相同,所以我们是一大群人向着一个共同的方向前进(考大学)。上大学以后,每个人为自己做的选择不一样,前进方向也不一样,女学霸们做了拿奖学金、保研、出国留学等选择,而我们这些男学渣与其说不爱学习,不如说,我们对于女学霸们所在意的东西,至少暂时并不感冒。
选择越多,道路越多;道路越多,每条路走的人就越少。一路走去,而少有人陪伴,这岂能不孤单?
那么,究竟该如何为自己做选择?如何才能做出有利于自己的选择?这是几乎每个大学生都会面临的问题,也是几乎每个大学生都要经历一段“迷茫期”的原因(大多在大三,有的人可能更早,关于这个问题,有机会我还要专门写一篇文章)。
但是话又说回来,正如追求自由是每一个的天性,困难时需要陪伴、努力时渴望认同、失落时寻求理解和倾诉同样是人的天性,这归根结底是因为人生在世多少是需要一些安全感的,而追求自由与向往安全本就相互矛盾。人性就好比一枚硬币的两面,前者是坚强的一面,后者是脆弱的一面。
哈!这也许就是我最近常梦到中学时代的原因。醒着的时候唯有坚强,脆弱的那一面只能留到梦里。
伴随着人的成长,自由更多,选择的机会更多,需要独自承受孤单与寂寞的时候随之也会更多。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人与人之间就不需要陪伴,不需要认同,不需要理解和倾诉,虽然现实往往并非如人所愿。
在这里,我必须亮明观点:陪伴、认同、理解和倾诉既然是人性的需要,那更是学生的需要,是不同年龄段的学生的共同需要,同样是大学生的需要。因此,我一直梦想着做一家高中模式的考研培训机构。赢家考研也正是在这样的理念下应运而生的。经过我们的努力实践,收效甚佳,其原因就是追求自由、渴望独立的人同样需要避风港,坚持梦想、努力拼搏的考研学生同样需要陪伴、认同、理解和倾诉。
不用担心自己难以克制的懒散,不用担心自己不时涌来的困惑,不同担心自己总是一个人孤单地奋斗,赢家考研的梦想就是为了给埋头苦读的你送上一所“高中”,给拼搏路上的你带来一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