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步入社会时,遇见一位同事,对方是业务骨干,人很开朗,特别能说会道。进公司那会儿,我有啥问题他也很乐意帮助我,作为初入职场的新人,能得到前辈们的指导我感到特别欣慰。
但是他有个不好的毛病就是喜欢找人借钱,每次借得不多,都是些零钱,反正没找我借,我也没太在意。可只到有一天,他终于开口和我借一百元时,我有些犹豫,对方却对我说:“你还担心我会不还吗?”他这样一说,让我感觉很不好意思,觉得自已是不是太小气了。
那年代的一百元对于一个工资不过百元的小员工来说,还是不少的,但是为了表示我的大方,我咬咬牙,毅然借给了他。
三天后,公司收到一封离职信,署名就是他的名字。从此后,我不仅再也没有看到过此人,而且听其他同事说,他还欠着公司一笔款项,就这么人间蒸发了。
小时候,老是听大人讲“孔融让梨”的故事,所以在吃东西时,我都时刻谨记大人的教诲,不要抢食,一定要让着大孩子。因此,我从小被人夸奖“这孩子性格好、没脾气、文静”,至今清晰地记得老师最爱在我的评语上记录“诚实谦虚”的字样。
现在想来,这也许就是一种心理上的暗示,大人们说的话不会有错,我应该这样做。也许,正是基于这种心理,我渐渐习惯了在人前表现自已善良懂礼貌的一面,慢慢地不争、不抢、不会生气、也没有原则了,哪怕被骗也不会去拆穿人家。
相信很多人都有过类似这样的“善良”行为,而被骗者的原因都是基于无条件的信任对方,而对方正是利用了这种信任,这种慈善之心,所以才会有机可乘,处处得手。
01 一味地付出,就只有等着吃亏
“人性是有需要的,这没有什么错。”心理学家武志红曾经说过,“即便是一个好人,压抑自己的需要,最终也是不真实的,不快乐的。”
小A在招聘会遭遇到了面试经理的轻视,她心有不甘,在来到新单位后,她下决心把工作放在生活第一的位置,不想让人小看了她。
可现实很狠狠地给她上了一课,她被安排的工作全是打字、打印之类的杂事,尽管她很努力,但是没有任何可以表现的机会。她一度很灰心,但终于还等到一次宝贵的机会,她每天加班到凌晨三点,只为能独立完成一份漂亮的企划。
可当经理把她的文案修改后,居然署上自已的名字提交了上级,让项目顺利的通过。而没有人知道核心创意是安洁废寝忘食做了整整一周的结果。但为了不得罪经理,她忍住了怒火,谁知对方变本加厉,凡是棘手的难题都交给她处理,而且还一度威胁她要是不愿意就走人。
虽说“吃亏是福”,但我们往往还要看看是吃多大的亏,有的“吃亏”是要命的。这一点,我的一位朋友的经历值得深思。
她是三线城市的孩子,家里环境不太好,好不容易上了大学,毕业后也如愿在中心城市找到了一份不错的工作,她非常珍惜这样的机会,于是在工作上十分投入,凡是最苦最累的活,她都抢着干。久而久之,领导也喜欢安排她做更多分外的工作。
可当遇到一次升职机会的时候,领导并没有推荐她,而是推荐了另一位和领导关系处得很好的同事,她很意外,但是也很无奈。
没办法,她还是接受了现实。可不久后,她的体检报告居然显示她已患上了严重的肾病,长期的加班加点在她的身体埋下了严重的健康隐患,她万万没想到那么辛苦地付出尽换来这样的结果。福没有看到,吃亏的还是只有自已。
事实上,在人际关系中,需要的满足是最容易平衡的,你可以付出,你也可以索取;我可以从你那里得到一些满足,我也可以去满足你。
02 善良需要的是智慧
古人也常常以“善有善报”的说法去鼓励为善的人们。其实,善良是一把双刃剑,有一种善良是“低智商的善良”,你付出了,牺牲了,最后还成了个坏人。这样的善良,有时其实就是一种伤害。
某同事平时很慷慨大方,喜欢帮人带早餐,要不就是请客吃饭,总是抢着买单。但时间久了,发现怎么老是自已买单,于是自已也不太乐意了。有一次,别人又让她带早餐,她拒绝了,同事们就开始在嘀咕她太小气了。“斗米养恩,担米养仇”,一开始过度的慷慨,使得别人觉得一切都是理所当然,而她的付出,在他们看来,也许就不是善良,而是愚蠢。
就像我们教育孩子,你爱孩子,对孩子只有无底线的付出,而从不去引导和规范,就会发现:
“从小都是你帮孩子穿衣服,等到他长大了,即使能自己穿衣服了,还是会粘着你,让你给穿衣服;孩子上学都是你接送,等到他能自己上学的年龄,他还是会缠着你让你送;作业写得马马虎虎,你越是跟他说就越是不改正,逼着你时时刻刻守在他身边,帮他检查帮他计算。”当孩子成为一个听话的好孩子时,而就此磨灭了自已独立思考的能力。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对需要帮助的人不是一味给予,而是教会他们生存的能力;行善,要有所为而有所不为,救急而不救穷,学会拒绝,别被面子所要挟。
正如伟大的思想家卢梭说过:“善良要建立在真实的基础上,所以让我去选择道德根基,我愿选择实事求是”。因此,真正的善是在充分了解和审视了事实之后做出的能带来最好结果的选择。
03 学会果断说“不”
我们大多数善良的人都有一个通病,就是不会说“不”,明明有了自已的想法,却碍于情面不事先说清楚,最后往往是伤人伤已。
说到这个通病,我们很多人都有体会。比如遇到家人或朋友开口借钱,你虽囊中羞涩,却找不到理由拒绝,你狠下心借了以后,对方却长时间不还,然后你就变成了对方眼中的“黄世仁”,打电话要钱还显得你不是人。
再就是你在工作中,为了表现出自已的忠诚和敬业,总是兢兢业业,从不迟到早退,这样的表现固然领导是喜欢的,但每到部门节假日值班时,为了平衡大家的心态,你就成了那个“冤大头”,值班表上自然少不了安排你,而你虽然心有不甘,但看着同事们期待的眼神,你也只有默默接受。谁让你是公司考勤表现最好的员工,你已经习惯了。
事实上,你一直在努力成全别人,却忘记了最应该成全的是自已。“丑话说到前面”,不一定“丑”。
小丽临近婚礼时才得知男友的父亲生意失败,负债累累,而她希望由男友和她一起承担供房的问题,对方并没有给她一个肯定的回复。
她一开始很迷茫到底要不要结婚?是顺从的过下去还是一拍两散?
后来她听从了朋友的建议,与男友立下了书面协议,力求两人婚后的经济不受影响。当她学会了对自已说“是”,对男友和他家人说出“不愿意”和“不行”时,事情竟然顺利起来,男友家人觉得自家情况已经那样了,就盼着儿子有个好归宿,自然事事都答应了,小丽也感觉好极了。
其实,我们真的无须把自已的位置摆的太低,不想做的事情不必勉强自已去做,一味地忍让和取悦,那不是善良,而是懦弱。
在我们能力范围内的,可以伸一把手;超出能力范围的,只能果断拒绝,没有人应该为了成全别人的欲望而委曲求全。
因此,当你果断说“不”时,你会发现别人的反应没有你想象中那么糟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