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里有位50多岁老人,从不说话。你喊他,他也能听见。
但我们一直以为他是“哑巴”。有一次问了问母亲,才知原委。他年轻时,大约20多岁,不知何事跟人打赌:如果他输了,他以后就不说话了。后来果然他输了,他竟从此真不说话。30多年了,他一直守着那个承诺,以致我们都以为他是个哑巴不能说话。从母亲那里得知此事后,我们都觉得这个人真是傻瓜啊,为了一个赌注竟然付出这么大的牺牲。实际上,现在还是有大多数人觉得他去实践那个“承诺”,确实挺傻。——奇怪,人们不是时常谈到诚信么,并且常信誓旦旦说,我最讨厌不守承诺的人了。
现在我时常想起“哑巴”,某些时刻,我甚至特别佩服他——你知道我看完《海上钢琴师》后第一个想到的就是他。20多岁,他就敢做出一辈子不说话的承诺,30多年来,他是怎样忍受他能听见的那些挖苦、议论和背后的窃窃私语?想想我们,别人对你冷眼、讽刺、屈枉时,你是不是第一时间作出回击,争个你死我活,面红耳赤?你寂寞伤悲时,是不是想马上找人倾诉,喋喋不休似地恨不能全世界都知道?
现在再去追究他和别人打赌的那个问题是什么,好像没有意义了。我有时想,那个问题肯定不是什么高深的问题,甚至可能低俗到是“咱俩打赌隔壁那姑娘的裤衩是大红还是浅红”?
村里时常有人吵架,原因莫不过是些家长里短、邻里婆媳之间的矛盾。村里人都爱看热闹,常去围观。这时我特别注意过“哑巴”,他的表情很难捉摸,像是笑,又不像。用两个词就是:蔑视、嘲笑。很少有人注意过,这时的“哑巴”,就像高高在上的神仙,而我们,是那最俗最俗的凡人。
后来我看到康德说的话,“自由不是你想干什么就干什么而是你不想干什么就可以不干什么”。我觉得原来“哑巴”才是最自由的那个。
后来想起伟大的哲学家,除了柏拉图、罗素、马克思…我甚至在心里默默地想到了“哑巴”。
我有时就想,时间、孤独这些词对“哑巴”来说,意味着什么。
他终身未娶,自从我上大学后,他就从村子里走了,没人知道他去哪,家里也无任何亲人。他或许死了,或许没有。可这又有什么关系呢。他在这边,和那边,都一样。
有一次朋友跟我说从没见过能放下世间所有繁华、看透尘世的人,我说,除了小说里虚构的那些人外,我见过。
某些时候,我好像可以理解“哑巴”了。他是个聪明人。
原来,他听得到这个世界的喧哗,也听得到我们听不见的孤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