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听到了武松这一段。
田连元老师的演绎颇有风采,在尊重原著的基础上,又加入了许多自己的补充,故事情节更加细腻生动,人物形象愈加鲜明个性,听得人津津有味!我这样一个健忘的人,生活中时常丢三落四,可只要有空就会不自觉地想打开听听,哪怕只有三五分钟!
1、王婆是谁?
要说这王婆,得先从武松说起。田老师细讲了武松的身世:襁褓中父母双亡,十几岁的武大郎挑着炊饼和嗷嗷待哺的武松,走街串巷求别人赏口奶吃,就这样拉扯大了武松,他从小爱打架,好打抱不平,惹了祸武大郎怕他吃官司让他逃了,留下自己收拾烂摊子,真是长兄如父啊!
武松后来得柴进收留,得知哥哥安顿在阳谷县后,打算回去找哥哥,这就有了武松景阳冈上打虎,一战成名做了都头。之后兄弟团圆,武大郎着实高兴,有这么一个打虎英雄弟弟,再加上之前天降奇缘娶了个漂亮媳妇潘金莲,对武大来说,这就是美好生活啦,他不需要诗和远方!
但生活怎么会便宜了武大这样一个无欲无求的小老百姓?所以,就有了潘金莲和西门庆的情投意合、暗度陈仓。但纸终究包不住火,武大郎再懦弱也是男人,是可忍孰不可忍!他捉奸不成反遭打,他们又忌惮武松,最终一不做二不休,一碗砒霜毒死了武大郎,可怜老实人武大郎就这样含冤而死!
说了这么多,今天的主角还没露面呢!谁啊?——王婆!她不是那个卖瓜的王婆,也不是王婆大虾的王婆,就是武大郎的邻居,住在紫石街开茶坊的王婆。潘金莲红杏出墙,西门庆得偿所愿,乃至武大郎的死,都和这王婆脱不了干系。
2、我的看法
首先,王婆有颗七窍玲珑心,极善于察言观色,实在是个聪明人。(也许用词不当,这纯属为她吹彩虹屁。)
她一辈子也是坎坷,数次守寡,就一个儿子还不成器。靠开个茶坊维持生计,一个女人要在那样的社会中安身立命实在不易,所以也练就了她一身“本事”,就像她自己所说:“专一靠些杂趁养口……老身为头是做媒,又会做牙婆,也会抱腰,也会收小的,也会说风情,也会做马泊六。”平日里察言观色早是一把好手。
入门休问荣枯事,观着容颜便得知。西门庆被潘金莲的支窗棍打中,楼上楼下两人的这番交流都被王婆看在眼里,西门庆的心思她早都一目了然却不道破,等到他心痒难耐了,她才为其出谋划策。什么“潘、驴、邓、小、闲”,什么“十分光”,一套一套的说辞让西门庆也为她叫好。所谓“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她的策略不光听起来好,更具有可行性。她可不是那纸上谈兵的赵括。西门庆的内心煎熬、潘金莲的那点扭捏她都心中有数,这对人心的把握实在是一种能力,除了半辈子阅尽人世,更有她天生的那份聪颖。所以一步步算计下来,基本上没人能逃得过,更不要说本就风流多情的潘金莲,捅破一层窗户纸更不是难事!
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为。武大郎捉奸反被西门庆打成重伤,因为忌惮武松,二人正如热锅上的蚂蚁团团转,此时又是王婆挺身而出,“兵来将挡水来土掩”,将一个几近完美的终极方案和盘托出,结果了这一个武大郎,成全了那一对狗男女。逢山开路遇水搭桥,似乎就没有难得住她王婆的事!
其次,王婆的聪明用错了地方。
世道艰难,对王婆这样命运多舛的人来说也许更难。不过,谁的人生又是一帆风顺呢?像武大郎,像武松,像杨志,像林冲……人啊,各有各的坎儿,一堆堆的坎儿!但做人得摆正良心,追求美好生活没有错,可“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凡事得有原则和底线,不管在怎样的时代,朗朗乾坤或是凄风苦雨,都不能忘记本心。王婆苦,可谁不苦?那卖梨的郓哥儿才是个十几岁的孩子,什么苦没吃过!
王婆说“我家卖茶,叫做鬼打更。三年前六月初三下雪的那一日,卖了一个泡茶,直到如今不发市,专一靠些杂趁养口。”但她如果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把心思用在好好做生意上,在一个行业深耕下去,不愁没有出头的日子。可惜她不是个本分人,聪明过了头,只想着空手套白狼的好事,所以在不该钻研的地方用心过度,看似聪明无比八面玲珑,最终却害人害己!
不过话说回来,自古以来都不是人人安分守己的,否则这个世界天朗气清、各就各位,又哪来这么多故事呢?
后记:
最近断断续续间,武松的故事都要听完了。心里总惦记着写写这个王婆,作为让武松落草为寇的罪魁祸首,她实在可恨!胡言乱语一通,今天终于完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