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1日下午,标普宣布将我国长期主权信用评级从AA-降至A+,展望调整为“稳定”。 资料显示,标准普尔创立于1860年,专为全球资本市场提供独立信用评级、指数服务等服务,与惠誉、穆迪并称为世界三大评级机构。
接着财政部就出人指正,标普关注的信贷增速过快,债务负担问题,多是当前中国经济发展阶段的“老生常谈”,这种看法忽视了中国金融市场融资结构的特点,忽视了中国政府支出所形成的财富积累与物质支撑。
财政部接着表示:“很遗憾,这是国际评级机构长期以来所持的惯性思维与基于发达国家经验对中国经济的误读,这种误读也是对中国经济良好基本面和发展潜力的忽视。”
财政部的依据是,今年上半年,中国实际GDP同比增长6.9%,较去年的6.7%回升。而名义GDP回到两位数的增长,上半年增速11.4%比去年全年的8%上升了3.4个百分点。与此同时,A股非金融上市公司上半年利润同比增长37.5%;年化ROE提升至8.9%,为近11个季度最高水平;资本开支同比增长9.7%,是近5年来的最快增速。
财政部认为中国的经济基本面已经得到改善,海外中资股表现良好,人民币汇率也在企稳状态。在这样的形势下,标普调降中国主权信用评级,令人费解。
老实说,其实财政部也不用着急回应,这样的反应很像是着急为自己辩护的感觉。标普关注的信贷增速过快和债务负担问题,确实是我们的风险问题,没有必要回避。
8月信贷数据即将公布,多家机构纷纷给出预测数据。据悉,机构给出的预测值普遍为新增贷款9000亿元以上,预计8月信贷投放将继续保持较高水平。预计下半年将继续加大对公贷款投放力度,居民户贷款资源将进一步向消费信贷等短期贷款倾斜。
新增贷款9000亿元以上不是一个小数,但是也不可怕,关键是贷款流向了哪里。
长期以来贷款流向的行业,首先是我们看得比较清楚的是房地产。大地产商贷款拿钱买地,居民贷款买房。这种资金持续在一个行业内打转确实风险很高。
再有,贷款流向许多僵尸企业。换句话说,许多僵尸企业可以从银行贷到款项,然后变成了债务。现在市场大范围内正在使用债转股的形式化解债务,不过就是换个形式让股票市场买单而已,债务负担到底能不能解决一部分,还得看实际情况。不能说换个债权人就意味着债务没有了,这多少有点掩耳盗铃。
标普评级对于投资者来说,是投资决策前的参考,看好中国经济的人,也不用害怕这点闲言碎语。比如摩根士丹利分析师Gordian Kemen在置评标普调降中国评级时说的是,“这一消息没有立即引起市场反应,评级调整也不影响我们对中国经济或人民币走向的根本看法,维持长期看好中国经济前景的观点”。
除了标普下调了中国评级,今年5月,穆迪也曾宣布将中国的评级由Aa3下调至A1,展望从负面调整至稳定,尽管当时引起了市场的热议,但是后来也没有影响中国经济的走向。
究竟标普是不是对中国经济误读了,不需要去做口头回应,中国经济只要真的好转,供给侧改革真的有效,那时才叫误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