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素老师的生活叙事
全体演员谢幕的时候,背景音乐声音很大,掩盖了掌声,不过现场的掌声并不算太热烈。从演员的角度来说,演出后观众的反应是对演员最真实的评价。
这次三个小时的青春版《牡丹亭》保留了几个最重要的情节。最重头也是最好看的就是“惊梦”部分,表现得最为完整,杜丽娘对春色的感叹,对爱情的渴望还是比较真切的。其余的几个部分情节,因为压缩比较厉害,变成了一个个片段,人物形象都不够丰满。
我其实不太喜欢“冥判”这一部分的演绎,虽然这是杜丽娘还魂必不可少的一个内容,但青春版重点保留了这个情节,究竟用意何在呢?丰富舞台?哪些地狱里的鬼长相狰狞,那个判官看似公正实则体现了很多的封建等级观念。虽然生死有命富贵在天,但真的把这一部分表现出来时还是很别扭。特别让人不可思议的是,人死了咋就成了犯人了?还要重新接受审判。虽然这是原著的内容,但不同的时代应当有自己的解读,把这一部分作为重头戏去表现出来我表示不太能接受。
《牡丹亭》是喜剧外壳下的悲剧,看似杜丽娘在追求自由的爱情并且最后死而复生重新找回了自己的幸福,但是所有的偶然性早就的喜剧,背后潜藏的却是一个女性在那个时代的悲剧,这应该也是汤显祖创作时的初衷。但演员在演绎时,大概已经演了太多次,很多程式化的悲与喜,无法,传递出这个离奇故事背后要表现出的深层悲哀。全剧最打动人心的地方莫过于杜丽娘死后受到花神的庇护,为她披上红色的披风转身的时候,很震撼,也能够直击人心。
杜丽娘的人物形象是很美的,但舞台的布景过于简单,不够美;
演出的服装是很美的,但服装的美应该要凸显人物的思想,不能为了美而美。
经典名著是很美的,但经典究竟经典在哪里,该怎样去讲故事,尤其这部戏演出了那么多年,获得了那么多的赞誉,大概也没什么人会提出批评意见了,在这样的情况下,还能找到怎样的突破点,似乎是需要去认真思考的一个问题。
艺术不进则退,经典也不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