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识邯郸

2025年9月13日,游览邯郸市峰峰矿区响堂山石窟和临漳县铜雀三台遗址公园。

今年早些时候,在微信的一篇文章上看到响堂山石窟的介绍,当时让我感到非常惊讶。全国各地比较知名的石窟我都曾到访,但就在河北,距我们咫尺之遥的邯郸峰峰居然还隐藏着这样一座相当有影响力的石窟。没过多久,邯郸的朋友也向我推荐了响堂山石窟,并邀约前往寻古探幽,顺便再游览临漳县的佛造像博物馆。

恰逢天津同学来石家庄休闲,于是邀其一同前往。9月12日17:22,我们乘坐G365次高铁到达邯郸东站,之后驱车去往响堂山石窟景区的山居酒店住宿。晚间餐叙,老友久未谋面,自然开怀畅饮。

响堂山石窟,又称响堂寺石窟,位于峰峰矿区鼓山,最初开凿于北齐,隋、唐、宋、元、明各代均有增凿。鼓山之所以又称响堂山,概因在山洞里击掌甩袖,能发出洪亮的回声,故名“响堂” 。响堂山石窟分为北响堂山石窟(含常乐寺)、南响堂山石窟和水浴寺石窟(小响堂)。北响堂在和村西鼓山之腰,现存8窟;南响堂在西纸坊村北的鼓山南麓,现存7窟,两地相距约15公里。南北响堂共有大小造像4000余尊,并有北齐所刻维摩诘经等重要石刻 。响堂山石窟是研究佛教、建筑、雕刻、美术、书法的宝库,在中国石窟艺术向唐代写实风格的演变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

景区山门

第二天早晨8:00左右开始参观行程,邯郸的朋友请了专职的导游全程陪同我们游览参观。因为下午还要到到临漳县,因此这里只游览规模最大的北响堂石窟。在游览石窟之前,我们先来到景区的数字展示中心参观。我虽然游览过很多石窟,但在我的参观经历中,配备有数字展示中心的,除了敦煌莫高窟外,此为第二处。

数字展示中心

展示中心共有“从中亚到中国——丝绸之路佛教造像艺术展”、“梦回响堂”、“昔日回响”、“数字响堂”、常乐未央“等七个展厅。丝绸之路佛教造像艺术展厅通过印度古代佛教石窟、中亚地区佛教石窟、新疆地区佛教石窟、河西走廊凉州模式、中原北方地区石窟、响堂山石窟佛教艺术等篇章,以文字记述和文物展示等方式,让观众对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石窟艺术有了系统的了解。

“昔日回响”和“数字响堂”是展示中心的核心部分,集中展示了响堂山石窟各项数字化复原成果。因为响堂山石窟在遭受大规模破坏后窟内原貌大部被毁,2004年,美国芝加哥大学东亚艺术中心启动通过三维扫描技术,来识别、定位、研究并记录响堂山石窟百余件散落世界各地的石雕,完成了来自美国、加拿大、欧洲、澳大利亚、日本和中国台湾的博物馆和私人收藏中确定来自响堂山的物件。同时,通过3D技术打造复原造像,以数字化技术复原历史文物等,这些工作都为受损文化遗址保护提供了全新的思路和方法。使响堂山石窟的原貌复原在数字化时代成为可能,穿越千年的北齐皇家石窟艺术在21世纪得以盛世重光,重现千年响堂山石窟的“昔日盛颜”。

3D打印的菩萨头像

“常乐未央”主要以图片和实物展示常乐寺遗址出土的近200件珍贵文物,其中就有令邯郸人倍感骄傲的“邯郸微笑”罗汉头像的图片。常乐寺不仅是历史的见证者,也是佛教文化的瑰宝,每一件文物都展现了精美的雕造工艺与深远的佛教文化,共同见证了常乐寺昔日的辉煌。

邯郸微笑

用时约50分钟,我们结束了数字展示中心的参观,继续乘坐景区观光车,前往半山的北响堂石窟游览。

在鼓山的中段,北响堂石窟面向平原,依山凿壁,几座主窟依山势铺陈开来。主要洞窟有隋佛龙洞、大佛洞、关帝洞、宋洞、文官洞、释迦洞、大业洞、刻经洞等,我们在导游的带领下由左至右依次参观。

石窟外貌

隋佛龙洞虽然以“隋”命名,但石窟内并无隋代造像。据介绍,其名称可能源于洞窟上部原有的“大隋大业元年二月八日”题记。现存的佛像为唐代造像,主尊为释迦牟尼坐像,佛像衣纹流畅,如行云流水,面部圆润,头光繁复,具有典型的盛唐韵律,而弟子与菩萨的雕刻则展现了“吴带当风”的动态美感。

隋佛龙洞

接下来参观北响堂石窟最具代表性的大佛洞,导游在洞外就开始为我们讲解。我们看到,洞窟现有的石券洞门外有明显的石条堆砌痕迹,痕迹外围是非常阔达的券型轮廓。导游介绍,现有的券门是在原有大券门的基础上缩小形成的,这是景区为了保护洞内的造像而采取的保护措施。在石条堆砌的缝隙中星星点点地生长着一簇簇的貌如野草的绿色植株,这居然是国家保护植物品种——太行白菊。

券门和太行白菊

洞窟深邃,佛像俨然。进入洞窟观览,大佛洞中间为一座直通窟顶的中心方柱,方柱三面各开凿出巨大的佛龛,后壁上部与山体相连,下部是供礼佛通行的低矮甬道,三面佛龛内分别雕有一佛二菩萨像。正面的佛龛内趺坐一尊姿态雍容的释迦牟尼造像,佛像身着双肩式袈裟,衣纹疏宕平缓,体态圆阔厚重,背光雕刻有红、蓝、白多色相间的火焰忍冬纹,七条火龙穿插其间,造型别致,栩栩如生。仰观佛头,眉目面庞流露出来的神情,并没有高高在上的疏离冷峻,更多的是人世凡间的风情冷暖。

大佛洞
释迦牟尼像

导游介绍,此洞窟由北齐皇室直接参与建造,与云冈石窟、龙门石窟并称“中国三大皇家石窟”,造像风格被称为“北齐造像模式”。令人倍感遗憾的是,现在的主尊佛像佛头与两侧龛的胁侍菩萨造像均为复原制品,主尊的佛头于20世纪早期被盗凿,现存英国维多利亚与阿尔伯特博物馆,而另两尊胁侍菩萨造像则分别存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考古学与人类学博物馆和纽约大都会博物馆。

来到大佛左侧的石龛,我们看到两龛相接的中间位置,有一处近乎菱形的破洞。导游特意给我们介绍说,从这处洞窗可以仰拍主龛佛像头部侧影,会有非常震撼的效果。用手机构图拍摄,洞口的上方,柔和而明亮的光线从佛头残破的面颊透照下来,定格成佛残壁碎的缺憾之美,令人瞬间就有惊鸿一瞥的内心悸动!真可谓:佛国梵天,一眼千年!

一眼千年

待大家拍照完毕,导游开始为大家介绍洞窟石壁上方的“宝相花”浮雕。宝相花为三叉枝形造型,花朵上方为火焰纹,下方衬有五片花瓣,花型繁杂,线条柔美。这些绽放的神秘图案巧妙融合了摩尼宝珠、火焰纹与相轮的元素,构成了一种仅见于响堂山的独特装饰语言。它们以对称美学为设计理念,生动诠释了“佛国净土”的深远意境。

宝相花

在大佛右侧,导游手指佛龛顶部的一处被开凿的盗口,介绍说这就是北齐皇帝高欢的墓穴。据《资治通鉴》记载:“虚葬齐献武王于漳水之西,潜凿成安鼓山石窟佛顶之旁为穴,纳其柩而塞之,杀其群匠,及齐之亡也,一匠之子知之,发石取金而逃”。也就是说,现在位于磁县的高欢义平陵只是虚葬,笃信佛教的高欢把自己葬在了响堂山的石窟之中。尽管他当时将建造陵穴的工匠全部杀掉,可谓机关算尽,但百密一疏,其神秘的葬身之地仍避免不了被盗凿的结果。

高欢墓穴

据考证,高欢是北齐王朝的实际奠基人。其任北魏大丞相期间,实控了北魏政权,并于534年迁都邺城建立东魏,为次子高洋在550年建立北齐奠定了基础。高欢去世后,高洋追尊其为献武皇帝,后改谥为神武皇帝,庙号高祖。

继续参观了释迦洞、文官洞等,我们最后来到刻经洞。刻经洞开创了中国在石壁上大规模镌刻佛经的历史,成为一项载入人类佛教史册的非凡壮举。北齐晋昌郡公唐邕历经四年精心镌刻,在此留下了《维摩诘经》等四部珍贵的经典。这些经文融合了楷书的挺拔与篆隶的古朴,每一刀都蕴含着“铁画银钩”般的匠心独运。据介绍,中国社会科学院佛教刻经研究专家罗昭先生曾赞叹其为“中华第一刻经”,认为其艺术价值可与王羲之《兰亭序》媲美。

释迦洞
大业洞
刻经石壁
刻经石壁

游罢北响堂石窟,感慨良多。这里与云岗石窟龙门都是皇家石窟,虽在规模上不可比拟,但气质清新脱俗,风格优雅大气;虽然没有其他石窟的完美,但残破之美更加震撼人心。

时间已近11:00,我们结束响堂山石窟的游览,驱车前往临漳县。吃过午饭,开始临漳县的游览行程。

原本只是计划游览佛造像博物馆,但因为临漳县正在召开全省的旅发大会,会议行程包括了参观佛造像博物馆。为了避开人流高峰,我们先去参观临漳与磁县交界处的铜雀三台遗址公园,然后再返回参观博物馆。

关于临漳与邺城,说起来其实比较惭愧。我们曾在小学语文中学习过《西门豹》治邺的文章,初中语文又学过杜甫的《石壕吏》,其中有“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的诗句,但彼时对邺城的存在毫无概念。应该是十几年前,才通过资讯了解到邺城原来就在我们河北省邯郸市的临漳县。尽管如此,之前还是未曾到访过该县,所以今天来到临漳县,有一种揭开历史真相的豁然感。

铜雀三台遗址公园是临漳县以邺城遗址为基础建设的遗址公园。公园以金凤台、铜雀台、冰井台为核心遗存,其中金凤台是现存唯一完整夯土基址,始建于公元213年。作为曹魏都城规划的核心组成部分,"三台"建筑群开创的"中轴对称、分区布局"理念对中国古代都城建设产生深远影响。2021年邺城遗址入选国家《大遗址保护利用"十四五"专项规划》,该公园先后获得"全国十大最具创意旅游目的地"、"亚洲金旅奖'最具文化特色风景名胜区'和'最具投资价值旅游景区'"、"河北省第三批省级科普基地"等荣誉称号 。

景区入口

为了使我们更为深入地了解邺城历史,临漳的朋友还专门请来了邺城博物馆的原馆长,为我们进行游览讲解。馆长介绍,关于铜雀台,很多人应该第一时间会联想到杜牧《赤壁》诗中“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的名句。但是真正的史实中,曹操并未真正将二乔掳至铜雀台,而是利用当时信息的闭塞散播了假消息,以此来瓦解东吴的军心而已。

进入遗址公园。广场中央迎面基台上矗立着高高的曹操石像,威武中透着霸气。石像东侧是一块长方形高台荒地,里面野草丛生,这就是邺城西城墙遗址。石像后面是一座两层的青砖楼阁,门楣的黑色匾额书有“三台胜境”四个行书金字。

曹操像


三台胜境

穿过楼阁的门洞,对面就是登临金凤台高高的台级。台级左侧是遗存的转军洞,据介绍,转军洞长约八十多米,是三国时曹操修建的通往邺城外的秘密通道。一旦发生战争,曹操可以把军队从城外调进城内,加强防御力量,也可以将城内的部队潜出城外,出其不意地出现在敌人的后方,形成内外夹击之势。

金凤台入口和转军洞

顺着陡峭的台阶向上攀登,穿过悬有“金凤台”匾额的门楼来到金凤台之上,这里是公园的一处核心院落。北面的展示厅的展览记述了铜雀三台的历史进程和与之相关的历代文人墨客的诗赋作品。西侧则建有《建安风骨》陈列馆,馆内布置了建安七子和蔡文姬的塑像及其文字介绍。

三台展示厅
建安风骨陈列馆

院落的后面是金凤台遗址的另一部分,高台的角落生长着一株枝繁叶茂的大槐树,树下设有一块镌刻着“第三代大槐树”的碑石。曾经繁盛的铜雀三台,如今只有遗存的金凤高台和依然生生不息的大槐树。而与金凤台相邻的铜雀台和冰井台,则只剩有用木栈道合围而成的方形轮廓,唯有一坡萋萋芳草,寂寞地自荣自枯。“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历史的车轮总在无情地碾压着流逝的岁月,无论多么辉煌的过往,最终都会湮没在尘埃之中,正所谓“天道轮回”是也。

铜雀台和冰井台遗址

离开遗址公园,我们继续前往佛造像博物馆。来到博物馆门前,便看到院内高耸雄伟的城堡式建筑,可见博物馆规模之宏大。据临漳的朋友介绍,博物馆馆藏文物繁多,收藏了自1983年开始的长达30多年的邺城遗址考古出土文物,更多的是2012年抢救发掘的新中国成立以来发现的规模最大的佛教造像埋葬坑——邺城遗址东郊北吴庄佛教造像埋藏坑出土的佛造像。文物时代跨越北魏、东魏、北齐、隋和唐代,极具历史研究价值。目前,博物馆已经正式更名为“邺城考古博物馆”。

令人遗憾的是,我们遇到博物馆线路故障抢修,而且恢复时间不确定。因为晚上还有同学聚会,于是我们放弃参观返程。16:02乘坐G2056次高铁于17:26返回石家庄。

回顾过往,已经赴邯郸游览四次。随着游览内容的不断增加,让我对邯郸的认知也更加深入。邯郸作为3100年未曾更名的六朝古都,不仅有着风景秀丽的自然风光,源远流长的历史赓续,更有浩如烟海的文物遗存和积淀深厚的文化底蕴,值得深入探究。

再见,邯郸!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