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古代用到军事领域,到现在被运用在工作生活中,“假痴不癫”也被奉用为人生处事哲学。它有什么独特的魅力,值得我们去一探究竟呢?
在进行这一计的讲解中,我们先来理解一下“假痴不癫”中“痴”和“癫”的意思,“痴”的意思在《说文》中的解释是“痴,不慧也。字俗作痴。”通俗来说就是愚笨,痴傻不聪明的意思。“癫”的通俗意思是癫狂,疯癫,也是有痴傻的意思的。
它们其实没有本质区别,却可以从解释中看出一点,“痴”从字的表面分析,应是偏“静”的;“癫”的字面意思偏“动”,以假动作让别人相信,若是把握不好,就容易过度而引起怀疑,所以才有了“静不露机”一说。
在《三十六计》中的第二十七计中,关于“假痴不癫”这一计的判词,原文是这样说的“宁伪作不知不为,不伪作假知妄为。静不露机,云雷屯也。”意思大致是说:
在面对一些复杂艰难的局面的时候,我们要静静的等待,不让别人觉察到自己的真实目的,宁愿装作不知道的不去做,也不要假装知道而去胡作非为。
这一计谋是三十六计中的并战计里的计谋之一,利用了“常人思维”,即“人人都有求胜和争做奉尚”的心里,而反其道行之,也就是现在流行的名词“逆向思维”。
我的朋友在给员工做培训的时候,给大家讲了一个关于《狼来了》的故事,但是,却不是以常人思维去思考的故事,是一个逆向思维:在商战中,学会说话,第一次说真话,第二次说真话,第三次,第四次就可以真真假假掺和着说,正所谓“假作真时真亦假”,这个逆向思维的运用“混搭了“树上开花”一计。
站在商业的角度我是赞成他的说法的,商场如战场,没有谋略何以抢占市场份额。当然人都是感情的动物,真诚才是维系关系的根本,所以,得有老子的“有所为有所不为”思想。
在这里扯远了,我们还是回归到《三十六计之假痴不癫》中,这一章节的暗语是什么呢?
“假作不知而实知,假作不为而实不可为,或将有所为。”这段话很通俗,意思是在对手面前假装不知道而实际知道,假装无所作为,而实际也不做,或许这就藏着一站成名的玄机呢!
兵书有言“故善战者之胜也,无智明无勇功。”当其机未发时,静待似痴呆,若是假癫,则不但露机,且乱动则群疑:故假痴者胜,假癫者败。
关于“假痴不癫”的故事,在古代有很多的案例,比如司马懿装病诛曹爽,康熙装痴除鳌拜,狄武襄(青)大捷等等。今天给大家分享的故事就是来源于狄武襄:在南宋的时候,大家对鬼神之说都深信不疑。
狄武襄征农智高的时候,在出兵前往桂林的路上,路过一座寺庙,听村里的人们说在这个庙子祈求都会灵验,于是,狄武襄就带着部队在这里停留了下来,并对神灵进行祷告,希望自己此次出站能胜利。
并对神灵说道:“胜负没有什么能作为依据,就以一百个钱币为据,若是所有投掷的钱币都是正面朝上,则说明我们此次出站大胜。”果然,在那次战役中狄武襄带领的军队在战争里取得了胜利。
在实施这个策略的时候,他身边左右的人都劝谏狄武襄道:倘若不是每一枚钱币都朝上,这个策略怕是要打消士兵们的气势的,这并不是明智之举啊!武襄没有采纳左右部下的劝谏,而是一意孤行,并毅然决然地将一百枚硬币向天空投掷。
当钱币落地之时,官兵们都看到投掷坠地的一百枚硬币都是正面朝上的,大家瞬间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鼓舞,都开始欢呼雀跃起来,武襄也不例外,并命令士兵将这一百枚硬币钉在地上作为凭据,待大战回来后,感谢神灵,并将钱币取走。
大捷回来,武襄带着部队回来取钉在地上的钱币,这时候大家才发现原来钱币的两面都是正面。
这个故事家喻户晓,与大家分享这个故事不光是在诠释“假痴不癫”这一计,更是想通过这个人人都知道的典故,谈点儿表象下的“意志”,意志是什么?
意志是区别于表象而又受表象牵制的,不可捉摸的精神物体,它是强大的,更是可怕的。
当活着的时候,就必然会为了生存而奋斗,即使是死也是人的意志之趋向,生存即是意志。在现实生活中,意志的暗示作用也是非常强大的。
比如你在心里告诉自己不行,那在实际中,这件事成功的概率只有不到百分之十,或者更低;相反,则会有百分之六十以上的成功率。
在这里给大家推荐一本书,是美国心理学家维克多·弗兰克尔在纳粹营的亲身经历,后被写成了一本书,书名是《活出生命的意义》,看完后,对生命又会是另一种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