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同学出乎意料打来电话,说很多同学找我,要拉我进班群。二十多年前,初中从学校毕业出来后,最初两年几个要好的同学还通通书信,时间一久,便越来越淡忘,各自忙碌生活。那时除了书信根本没有其他联系方式,这些同学跟所有往事一样偶尔想起,但已成过眼云烟,慢慢淡化出脑海。进群一看,不得了,已有将近50人(58人)在里面。刚刚登陆,一条条问候信息如热浪扑面而来,真有些难以招架。看到一个个陌生而又似曾相识的人问我认不认识。要说不认识,怕得罪人。只好敷衍说认识。其实他们哪里知道,我是在骗大家,但不是有意的。整个脑袋蒙蒙的,拐不过弯来。一下子要把移出脑子二十多年前的人全恢复,脑子不乱才怪。为了协助我回忆,同学把当时的合影照发出来,刺激我的脑子。照片一看,天呀,全是一些小屁孩,一张张稚嫩的脸庞摆着一本正经的严肃样,穿的衣服现在看来连地摊货都算不上,那时却是把它当作豪服穿来留纪念。
看着照片,脑子里不由自主开始翻腾,少不更事时哪怕一点鸡毛蒜皮的事都浮现出来。比如,前后桌的同学(本地的同学,我当时住校)最冷时把火熜让给我焙;晚上卧谈会正兴高采烈时,一屋人全被班主任赶出被窝罚站。好酒的班主任因喝酒喝过了,在别的老师那里睡到快天亮才回,见学生站在他房间门口,便好奇的问为什么站在这里不睡觉。同学们冤枉站了大半夜,敢怒而不敢言,灰溜溜回去睡觉;下课打饭如同一场战役。早自习前半段时间,教室里还能听到大声朗读的声音,到后半段,一方面可能是饿了,另一方面是为打饭做准备。个个耳朵竖着,跟兔子似得。手在伸进抽屉紧拽平底碗,紧绷神经,脚步早已伸出座位,随时进入冲刺状态,下课铃声响起,媲美百米冲刺的速度飞奔而出。如同潮水的前锋,瞬间涌满食堂。食堂里一下像是煮沸的锅,响彻顶棚。
这时食堂成了战场,既跑不快又没有别人霸气的同学,只能老实排着长队慢慢等。在学校里出风头的人,这时的霸气就派上用场了,别人纵向排着队,他成了螃蟹一族,横向排着(插队)。后面的同学敢怒不敢言。只能把内心的愤怒反馈给老师。如此一来,老师在场次序井然,老师一转背,照样老方一贴。
有一个同学翻出那时我给他写的毕业留言。简直让我哭笑不得,鸡爪爬过一样的钢笔字迹。里面的语句彰显出将士出征前的悲壮和豪迈。现在把它附上。
想想那时能写出这样的豪情状语也在情理之中,书本上那些理论性的东西有一种潜移默化的作用。写东西时只好照本宣科。不过那时记得写毕业留言,为了显示我的与众不同,没有用摘抄方式,用了原创。就这一点,当时还自得其乐了一番。
同学是没有血缘的亲人。这句话说的很对。因为单纯的孩童时代,吃喝拉撒睡都在一起的难兄难弟,共患难几年,特别容易培养出真挚的纯精神方面的感情,这种感情用钱买不来。更何况大家都已是多年音讯皆无,幸亏有高科技又把大家重新凝聚,自然难能阻挡这么多年的思念之情。每一个同学进来的第一句话都感叹:“以为这辈子再也无缘相遇,没想到还能回归集体……”可能是分别太久的原因,同学们交流的欲望达到了瞠目结舌的程度,只需一会儿功夫,微信群里的聊天记录就达上千条。堆积了太久的情感终于找着了爆发点,内心的情感像脱缰的野马,一发不可收拾了。
儿时的伙伴相遇,脑中的原本沉睡的那部分储存完全被激活,持续不断重播着那段抹不去的青葱岁月时光。
5.29
321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