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断断续续地把《自私的基因》读完了,读完后才发现全书都在讲基因,但是全书几乎没有一处是从生物学的角度讲基因,反倒从书名可以看出,作者通过把基因拟人化来表达他心中的基因特性,所以从基因最开始的来源推测写到最后的一种新的从基因演化而来的概念觅母的种种现象,都尝试用"自私”的理论来解释,无奈的是解释没有破绽.先不论作者的解释是否有道理,本书带给我的最重要的一个启发就是给我提供了一个新的角度看基因存在的意义,看人类存在的意义,不过这个启发是令人感觉到有那么一丝丝悲观的...
作者对于基因的来源推测的框架是基于达尔文的进化论,核心观点是自然选择,所有不适合生存的基因都淘汰了,所有适合生存的基因都繁衍下来了,这就有了基因自私特性的由来,原本基因家族都有自私和无私的种类,因为资源有限,所以自私的基因争夺资源繁衍下来,无私的基因因为佛系被自然淘汰,而基因的延续不是靠基因本身而是各种个体,作者称之为”生存机器",低级到细菌,高级到人,都可以被称为"生存机器” .在作者眼中,基因可以操作一切的"生存机器”,不管是利他还是利己行为,在作者看来,所有的操作的最终目的只有一个:繁衍下去,并且越多越好.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解释我们所看到的一些现象吧:羚羊看到有狮子靠近会跳得非常高,这是好意地在挑衅狮子,好让它的族人快速逃离危险吗?不是,这可能是在告诉狮子,不要来抓我,因为我很强壮,你抓不到;鸽子看到老鹰到来会发出一种尖叫声,这是在提醒同伴有天敌到了吗?不,这可能是在扰乱老鹰的视线,从而降低被抓到的概率;母亲会近乎天性地照顾自己的孩子,这是因为母爱吗?这可能是基因控制分泌出一种激素让母亲能够顺利帮助孩子长大繁衍从远古时期就遗传下来的基因...为什么会有情欲这种感觉的产生?为什么吃饭是一个会产生愉悦感的行为?有太多个为什么,我们赋予了它们很多主观的意义:母爱,恋爱,饥饿感.也许根本就不是这样的呢?也许所有的一切都是基因本能的操控呢?试想一下,如果吃饭不会产生愉悦感,那还有谁会去吃饭,如果没有情欲的产生,那么所有物种为什么繁衍后代,所以这一切的行为是主观的意志决定的,还是从基因这个最底层的代码就决定好了未来的行为轨迹呢?所以所有物种存在的意义就是一个”工具",一个"载体”?足够荒唐的解释,却又看起来近乎真实.
作者还认为进化程度越低,基因能够控制的程度越高,低级的细菌只要有机会就会分裂繁殖,其他什么事也不干,而高级的人类当中已经出现了"丁克”这种少数派.从这种方向推演下去,人类越进化或者出现比人类更高级的物种之后,基因的控制程度还会进一步降低,不过这又在侧面说明一件事,不管有没有哲学意义上的自由意志存在,起码生物学意义上是没有自由意志恐怕是一个大概率事件.
最后基因这种实体概念能够延续下去,那么是否有一些虚拟的概念也能够延续下去呢?这就是由基因概念引申出来的一个新的概念觅母了,铁人不在了,但是铁人精神传承下来了,这是因为有人在缅怀,有人在传承.精神是这样,那么思想,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人都是这样的.我第一次领悟到"有些人死了,他还活着”这句话的背后的意义,这也让我也想起了《寻梦环游记》为我们的揭示的一个深刻道理:死亡不是生命的终点,遗忘才是.
不管作者认为的基因有多自私,那也只是基因层面的,我不认为地球的最原始的生物进化到人类这一充满创造性的物种全都是伴随着自私,我相信人类世界中既然已经建立起了秩序,创造了爱这个概念,就早已从自私当中脱身而出,此刻我对于人类未来是有些无限的乐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