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最初是怎样进入葡萄酒行业的还记得吗?
我是先做了展览,而后转到葡萄酒销售。
俗话说,女怕嫁错郎,男怕入错行。可见跟定一个人,选定一个行业对我们的人生而言是多么关键的选择。
然而我们又有几个人在进入葡萄酒行业的时候有过对行业的深入了解。又有几个人有权衡过自己是否适合在这个行业发展。
我们大部分人只是被命运的洪流卷起的细沙,带到哪里算哪里。
一转眼我在进口酒行业也已经12年有余。2022年在面对口罩情况带来的业务困境时,我不断思考该要如何找到突破口。
在这个思考的过程中,我意识到我站在地上是看不到前路的走向的,我得要站在一个更高的视野上去。
而这个更高的视野,首先是完整地,全面的了解我们这个行业。了解行业,我才能知道我是怎样参与竞争的,才能知道我在竞争中的位置。如此,算是知己知彼也知天命。
最近在看小马宋老师的新书《营销笔记》,里面讨论了企业经营、产品开发,以及产品营销的本质和逻辑。看完很有感悟,所以举一反三来总结下我对于葡萄酒行业的全貌和本质的理解(内容比较长,所以分三篇连载)。
小马宋老师在书里写到:选择做什么产品,就决定了成为什么样的企业。
产品是销售的起点。卖什么产品决定我们能满足什么样的需求,决定我们能跟什么人成交,从而决定我们业务(理论上)的天花板。
有些行业规模很大,利润很高,但门槛高,资源垄断很明显,市场集中度很高。
原有的企业拥有巨大的规模优势和行业经验壁垒。所以,普通人很难有机会新进入,进入了也无法获得竞争优势。比如社交软件、手机、通信等。
而有些行业规模很大,但市场分散,单个企业不容易做大。
比如小马宋老师提到家庭装修市场有两万亿的规模,行业龙头的营收只有200-300亿。
茶叶也是一个3000亿元规模的市场,但茶叶品牌也没有超过百亿元规模的,因为这也是一个相对分散的市场。
分散的市场对具有大能量的大企业来说没有吸引力。因为分散的市场很难做起来规模,也会很快遇到天花板。
然而,这种高度碎片化的行业,对于普通创业者,对于新入行者来说却是福音。
因为分散的市场没有巨头,允许许多家企业存在,虽然做不大,但普通人能在这个行业里谋得自己的一席之地。
相对3000亿的茶叶市场,葡萄酒行业是只有1000亿市场的小弟。但两者同样都是典型的分散度极高,有品类,没品牌,渠道为王的行业。
和水果、茶叶一样,葡萄酒也是个弱品类。
弱品类就是当你想买某种东西,想到的是你要去哪儿买,而不是想到买什么牌子。
比如买香蕉,你想到是去超市或者某果园这种终端渠道买,大概率你不会奔着去买某个牌子的香蕉。
葡萄酒行业也是渠道为王,而且是分散的小渠道掌握了行业的命脉。
那些散落在各个街区、社区的葡萄酒小店(或泛酒水店)形成一个个自己的私域。消费者想买一瓶酒,不是先想到买什么牌子,而是先想到某个跟自己相熟的卖葡萄酒的老板。
葡萄酒行业鲜有强势品牌,也很难打造出真正的品牌。
消费者相信的是这个卖酒的老板,而不是某个品牌。
而这些卖酒的老板的生意也不是靠某个品牌带来的自然流量,而是靠自己在某个地域,某个圈子里多年的人脉积累。
人脉资源的积累,圈子、私域的打造是目前中国葡萄酒市场终端销售的决胜关键。
整体市场体量不够大,而集中度又低。很难通过重度营销去抢占消费者认知,建立品牌。或者付出的代价太高,而回报不足。所以,葡萄酒这个行业注定了不会备受大资本追逐。
也正因为如此,葡萄酒行业才有普通人进入和发挥的空间。这对我们大多数人来说是好事儿。
但对于真正的大佬们来说,投入的资源、时间、精力和产出不成正比,葡萄酒大概率可以作为爱好,但不会作为生意的重心。
我刚入行做酒展的时候,还是可以看到行业里有蛮多“身世不凡”的大佬。那时候国际间的信息壁垒相比现在还是高很多。做葡萄酒生意首要是能接触到国外的酒庄和货源。而最先掌握这些资源的本身都不是一般人。
反倒是后进入者,很大一批都是当初跟在大佬身边的业务人员。
另一方面,欧洲葡萄酒产量供大于求,迫切需要找到新兴市场,开始积极参与中国市场的推广。进口葡萄酒的信息和货源壁垒逐步被推平,到2015年左右,葡萄酒创业汇入大众创业的历史潮流里。
也是从那时候开始,行业里的新公司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蜂拥而至的参与者带来品牌和价格的乱象,行业开始新一轮的自我清创,于是便迎来2016年后OEM自创品牌的盛行。
彼时为进口酒行业开路的大佬未必深思,后来者居上的年轻创业者大概率也只是顺势伸手从人生众多的可能性中抓了一把。
剧中人看不懂剧中事儿。个体眼前零散、随机的碎片,在大的视野里都可以看到是有规律,有脉络可循的。总结这些规律形成了人类生存的知识和智慧。
到此,可以总结下,从商业逻辑上看,葡萄酒行业是一个体量中等,极度碎片化,渠道为王的,门槛不高,初创友好型的行业。
这样的行业特性,让葡萄酒行业从理
论上来说是一个适合普通人进入和深耕的行业。
然而,事情要是真的这么简单就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