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天在给学生讲“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的时候,发现“朋”字单独做了课下注释“志同道合的人”。我问学生,这个“朋”和我们现在的“朋”是一个意思吗?聪明的孩子能立刻get到老师的点:不是的,这是个古今异义。我一时兴起,追问一句:那我们现在的朋友是什么样的呢?一个孩子答:是人吧!另一个接:还不止吧!全班大笑。
我意识到自己问了一个恐怕自己都回答不了的问题。孔子的“朋”因为标准明晰,我大概还能粗粗定义一下,可能是志趣与追求志趣的方法要彼此认同,用现代的观点,可以略等于三观统一吧!
那么现在的“朋”该如何定义呢?如果刨开“非人类”的那一块,用“人”来概括现代社会的朋友标准,初听来,觉得可笑,细想来也不无道理。昨天看某个节目,一个名人声泪俱下地控诉某些键盘侠在网上对她的攻击,真假我并不想去论证。我记得她是这么说的:有几个网友……连那些肆无忌惮伤害我们的人我们都能称为“朋友”了。我们说“化敌为友”,大概“友”的重量在肆意变轻吧!
所以,我想说什么呢?
现代人可能越来越体会不到语言中包含的重量了。我姑且叫它言重意轻吧!
办公室的H老师说,我们渐渐把一些很美好的东西表达没了。他举了一些例子:美女、小姐、才女……(为什么都是女人,我也不知道),以前是多高的褒扬啊,现在成了像“喂”一样稀松平常的称号。当然,从语言学的角度,我可以和你夸夸其谈是语义的扩大,就像“朋”是语义的缩小一样。
可是,从人性上来说,我认为(没有依据,瞎认为)这是对语言的不再敬畏。
我初做老师的时候,很喜欢让学生给我保证,为了强调仪式感,我通常采用两种方法,一是让他们写保证书,为了郑重起见,还必须签上自己的名字,第二种就是让他看着我的眼睛,坚定地把自己保证的事说一遍。可是,渐渐,我发现,哪怕是再小一个承诺,他们也压根不会放在心上,即使你再去反馈追究,你体会到的也不会有他们没对自己的语言负责任的哪怕一丝一毫的愧疚。我恼怒过后便也释怀了,我们的情感里已经开始匮乏这种对语言的敬畏感了。
所以,“亲爱的”可以张口就来,“讨厌你”可以是句玩笑话,“爱恨”成了最寡淡随时可以变卦的情感,你可以和所有人互称“亲”,你可以称赞每一个同事的身材,衣着,发型,你可以叫每一个和你迎面而过的人“美女帅哥”……我们的语言越来越浓烈,可这浓烈语言里的情绪却在渐渐淡薄。“亲爱的”不再甜蜜,因为它大概只是因为淘宝客服想让你买了这件衣服,“我爱你”也不再刻骨铭心,你可能想他大概只是现在没有女朋友了而已,“你这么打扮真美”也许略等于“今天天气还不错”,“天长地久”可能直到三个月后,“我恨你”可能也只是你没接这个电话……
我们把那么浓烈的语言变成了一个个无聊又乏味的交际辞令,把它们的美感一点点消磨殆尽。而一时半会,我们又实在找不到更高级的更醇厚的语言,所以,我们要么会以为这种情感不过尔尔,要么时刻防备对方浓烈语言背后的敷衍塞责和居心叵测。久而久之,我不知道这是语言的退化还是情感的退化。
我想我大概在等一个言轻意重的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