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通过做梦的潜意识,悟到了破解成功焦虑的根本办法——调整价值定义。
如果你正被这个问题困扰,相信看完你的焦虑也可以减少一半。
做梦的状态——全情投入
我发现做梦的状态和小时候非常像,就是全情投入。
梦里我们的感受力被放大,心理生理的各种感官需求、情感需求被释放。爱情亲情、渴望欲望、喜怒哀乐都细腻如丝。通过做梦,我们意识到成功之外,内心深处在意和珍惜的东西。
回到现实生活,我突然发现自己活得浑浑噩噩,早已失去了细腻的幸福感知力。
我的成功焦虑
一直以来我都挺焦虑的,脾气也暴躁。总觉得快三十岁了,自己还没达到理想的高度,不管是收入、影响力还是其他价值实现。
你有过这种感觉吗?就是周五终于下班了,本该高兴,却突然感到失落和迷茫,不知道该干什么。想做的事好像很多,比如看书、学习、做自媒体、打理生活和形象。正因为想做的事太多,时间太短,导致一件也不想干了。。。
海子有句诗:从明天起,劈柴喂马,周游世界。为什么不是今天?这首诗看起来很美,背后却是浓浓的焦虑和无奈:好想爱这个世界啊,但我什么时候才可以好好去爱。
成年人或多或少都有成功焦虑。我们为收入焦虑,为社会地位、为个人形象焦虑。包括决定做自媒体之后,我开始为更新频率和流量焦虑。为了保持一周2更的频率,说来可笑,一个分享生活经验的博主,自己却没有生活。
执迷成功让人心态失衡
明天的成功,真的值得我们执迷吗?真的值得我们牺牲现在去追求吗?即便成功了,又能怎么样?无非还要工作、吃饭。
借奇葩说辩手@席瑞一句话,成功或者成名是一种玄学,它不仅与你的实力有关,也不可避免地与运气和机遇有关,只属于少数人。
如果你注定不会大成,那么苦苦追逐只会让你屡屡受挫、内心失衡。如果你迟早会发光,又何必因为急于一时,而忽略了一路的风光。放下太过用力的执着,松弛的心态,或许更能帮你在不经意间成功。
小时候的快乐 VS 长大为什么变化
回想小时候,我们为什么那么快乐?因为心理不设防,因为全心全意投入当下,想哭的时候痛哭,想笑的时候大笑,也许很傻很天真,绝对很真很快乐。
长大后,自我意识、性意识觉醒,开始敏感、自卑,开始自我审视和设防,开始囤积各种规矩和偏见。加上生存法则强加的功利价值观,我们背负上巨大的成功压力,感受力也在一次次挫伤中迟钝、麻木,世界看起来没那么美好了。
他人即地狱。我们周围仿佛跟着一双隐形的眼睛,出门便担心自己的形象,做事只看重最终的结果,开心了不会开怀大笑,床笫之欢难以全情投入。
我们怕被认为丑、认为蠢、认为穷,怕被别人看不起。我们对很多现状有不满,总是为没有得到的成功、金钱、美貌而焦虑,不再充分享受当下的人生。仿佛我们正在过的不算是生活,只有成功以后,才是值得过的人生。
这是谬论啊!
破解方法——调整价值定义
功利心太强容易让人心理失衡。可是怎么才能不焦虑呢?
不是简单一句不要在意成功、不要在意别人看法就行了,更不是不要再努力、不要再追求高处。我认为根本的破解办法是,调整你的价值定义。
你的价值定义一定不要是结果导向,而在于方向和过程——只要你在做自己真正想做的事,就是在发挥自己的价值,无论结果如何。
全情投入生活吧!不只为了明天而活,不只为了别人而活,更要为自己而活,为现在而活。认真享受每件事,学习、工作、烹饪、旅行、社交、运动,每件事都有意义,休息娱乐也不再是浪费时间。
我不再给自己设定更新目标,而是更多地投入生活和学习,平时坚持积累,没有灵感或时间便不更新。
现在的我更乐意关注素人博主,关注还没有大量粉丝的人,关注凡世生活的意义。也记录自己学习成长的心得,互相勉励前行。我相信,成就还没过分悬殊的同龄人,更能帮助同龄人,也有利于消减彼此的成功焦虑。
我这几天大部分业余时间,都用来做这篇推送了。但我不焦虑的原因是,我要求自己不再把发布后的热度视为成功的标准,不要被结果绑架,而把输出和分享本身,看做一种价值实现。有幸成为热门,则是额外馈赠。
“我们就像一群奔向大海的鱼,但是别忘了,其实我们一直都在水中。”
(出自辩手席瑞推荐的一部电影)
结语
“hey 我的伙伴,你可以走得更缓慢~”(椅子乐团《rolling on》)。
该来的,总会到来,即使最后没来,又有什么关系。
因为你最美好的日子,就是现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