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3日,和几个朋友围绕南京大屠杀这个话题聊了很多:不堪回首的历史、敌人的暴行、张纯如的自杀、我们的爱国情怀……自然也聊到了几首很有影响力的现代诗:舒婷的《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郭沫若的《炉中煤》,余光中的《白玉苦瓜》,以及其他一些著名的诗篇。
我喜欢这一只白玉苦瓜,喜欢它在悠悠岁月里从容地成熟,喜欢它历经劫难却连一丝伤痕也不留下,喜欢那一句“钟整个大陆的爱在一只苦瓜”。我也喜欢这一首《白玉苦瓜》,喜欢诗人的细腻柔情、深沉爱恋、自强和自信,喜欢他对祖国苦难历史的痛惜、对博大精深的文化的由衷的赞叹、对“永恒引渡、成果而甘”的美好展望。很多次的朗诵活动中,我都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它,以我的浅显的感悟和满腔的热情,去演绎诗人深沉而复杂的情感。
没有想到,14日,忽然就看到了诗人离世的消息……不信,难以置信!直到满屏都在说着他的名字、都在吟咏他的《乡愁》、都在哀悼“世上再无余光中”,我只能无奈地相信:我的偶像,他离开了!
前一日大家都在说着南京,后一日他溘然而逝。诗人是生于南京的,莫非病中也惦念着自己出生的地方,要以这样的方式回到南京?一颗高贵而生动的灵魂,是否如他所愿终于“回家”了?
据说,在诗人印象里,他小时候的南京还保存了江南的田园风味,养蚕、放风筝,有着古朴的民风。很多人家的庭院里,有着一棵或者数棵桂树,秋风起处,桂香袭人。如今,南京也在沧桑中变成了一座现代化的都市,可还有诗人印象深刻的桂花如雨洒落庭院的风景?
诗人离开南京52年之久,直到2000年才重回故乡,回到母校南京大学。可是,他说:“不回乡是惆怅,回乡了还是惆怅。……等我真的再回来找,物是人非,他们中许多已不在人世了。”
就是这乡愁啊,在诗人心头萦绕了半个世纪的乡愁,在岁月里酝酿成了最浓最浓的醇酒,让无数游子在夜晚、在清晨、在清醒时、在醉梦中忍不住落泪,忍不住哽咽着轻声呼喊着母亲,呼喊着故乡,呼喊着一个个熟悉的名字,以及那些遥远的只能追念的日子。
即便如我这样,虽然从不曾远游,却也在字里行间听到那一声声痛彻肺腑的呼唤,在各种声音演绎的《乡愁》里不由自主地黯然神伤!
还有,《听听那冷雨》,最不能在滴滴答答落雨的时刻吟读了,因为那雨,“该是一滴湿湿的灵魂,在窗外喊着谁。”
还有,《寻李白》,“酒放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
……
“下次你路过,人间已无我。”短短的十个字,此刻读来,竟然满是悲凉!诗人,在这个最美最母亲的国度,长江与黄河在低吟着安魂曲,无数颗心在为你哀恸,为你祈祷,也愿你永生!
只是从此,那乡愁不仅在人间、也在天堂,一次次地悲怆吟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