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只想更多的人看到这篇文章,了解抑郁症。
【抑郁症是什么?】
全球上有3亿多人罹患抑郁症。
在中国,社会大众对抑郁症的污名化,导致很多患者怀有强烈的病耻感。
其实,抑郁症不是作,也不是矫情,它是一种很难自愈的情绪障碍,是大脑内部出了问题。
抑郁症与遗传因素密切相关,是基因和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
抑郁
可能离我们很近
微博也好,朋友圈也好,一些很丧的段子总能引来不少人点赞。
当代人的情绪变化,也许真的没那么乐观。
而抑郁,很大一部分原因是长期负面情绪累积的后果。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数据,目前抑郁症是全球第四大疾病。
全球有超过3亿人罹患抑郁症,并且,任何年龄段都不能幸免。
刚刚过去的世界心理健康日(10月10日)上,Kantar Health发布了《全球健康调查》(Global Health and Wellness Study )。
报告显示,在美国,有28.4%的人经过自我检测后发现抑郁症状。
在中国,这个数字是3.7%,目前已确诊的抑郁症患者为3000万人左右。
这其中只有不到10%的人能得到专业的救助和治疗。
更多的患者或许根本没有意识到自己患有抑郁症,更别提治疗。
抑郁症诊断起来并不容易,普通综合性医院的非专业心理科医师,对抑郁症的识别率也很低。
何况,在很多人眼里,抑郁症是“矫情”,是一时“难过”,而不是病。
所以许多人不愿让别人知道自己“可能病了”,更无法从旁人那里获取帮助。
常常导致的结果是,误诊、漏诊、病情延误。
而对于更多的人来说,抑郁症或许稍显严重,抑郁情绪却可能经常出现。
或者是因为工作不满意受到挫折,或者是因为感情不顺心遇到伤害……
抑郁情绪总是和坎坷相伴,说来就来。
它可能就潜伏在你朋友圈里的某一张照片、某一句留言里。
对于抑郁症,我们能做什么?
适时的关心
有时可以救人一命
很多时候,我们能感受到自己情绪的低落,却很难察觉身边朋友的异样。
尤其是那些选择用微笑掩盖悲伤的人。
临床心理学上有一种常见心理疾病,叫“微笑抑郁症”。
患者总在他人面前表现得很开心,内心却时刻承受着抑郁的折磨,每天都在低落的情绪中挣扎。
外表性格张扬的陈奕迅,会唱《孤独患者》给自己听:
“我是个有情绪病的爱哭鬼,表面是乐观的人,偶尔会许多感触,不是不知足,我很知足。可心中就是有一股闷气,很难过。”
五年前,南京一位大四女生@走饭在微博上留下遗言:
“我有抑郁症,所以就去死一死,没什么重要的原因,大家不必在意我的离开。拜拜啦。”
其实她在微博里,也写过很多有趣的小段子。
一边展现着幽默风趣,一边倾诉着自己的绝望。
“你看的朋友圈,其实是朋友发出的‘求救信号’。”
很多时候,这并不是一句玩笑。
职场要求所有人“刀枪不入”,成人世界要求人“不动声色”,父母要求孩子“乐观坚强”……
于是只好藏起悲伤,带上“微笑面具”。
偶尔实在忍不住了,才会把自己的失落小心翼翼地藏在朋友圈里、歌词里……
或许,关于抑郁症的研究能否真的用来预测抑郁症,实验结果并非那么重要。
重要的是,它提醒了我们:
是不是该重新审视一下自己的朋友圈?
是不是可以偶尔给予一些朋友更多温暖?
抑郁症不是绝症,大约85%的抑郁症患者都会克服病魔,而不是走上自杀的道路。
有网友在Instagram上发现一件暖心的事情:
当你搜索#depression(抑郁症)的时候,系统会自动询问你是否遇到了困难,是否需要帮助。
未必所有抑郁倾向的人,都会被这一点小小的温暖感动。
但可能每一个正在经历抑郁情绪的人,都希望在难过的时候,能有一双手稍微拉一下他们。
2017年美国MTV 音乐录像带大奖现场,三位说唱歌手带来了《1-800-273-8255》这首歌。
一群人穿着白色T恤走上台,他们的衣服正面无一例外都写着一串号码“ 1-800-273-8255 ” ,背面写着
“ you are not alone ”
(你不是一个人)
这串号码是美国预防自杀热线 。
而穿着白色T恤的所有人,都曾有过自杀经历。
他们用这种方式告诉观众:当你感觉情绪低落、甚至有自杀念头的时候,别忘了寻求帮助,你永远不是孤单的一个人。
表演结束第二天,打入预防自杀热线的电话,出现50%的增长。
现代人变得越来越容易抑郁。
一件小事,就足以让人崩溃抓狂。
越来越丧,也变得越来越需要一句安慰,一个拥抱。
如果你也发现,最近好朋友突然开始在朋友圈里发布各种暗色系的图片。
或者一些消极、略显疲态的文字。
别怕麻烦,主动地找她聊天,了解她的近况吧。
他们需要你,帮助“作茧自缚”的他们,“破茧而出”。
有时候,“不被理解之痛,也是死亡的推手。”
给文章点个赞,愿你的难过,都有人懂得。
参考文献:
[1] ReeceA G, Danforth C M. Instagram photos reveal predictive markers of depression[J].EPJ Data Science, 2017, 6(1): 15.
[2] 李鹏宇. 微博社交网络中的学生用户抑郁症识别方法研究[D].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4.
[3] 林晔. 浅析网络背景下媒体对抑郁症患者的形象建构——基于新浪微博文本的考察[J]. 新西部, 2018, 17: 055.
[4] 高成新, 刘洁. 医学社会学视角下抑郁症现状调查分析[J]. 医学与哲学: 人文社会医学版, 2016, 37(2): 34-36.
[5] 赵丽彩, 尹训宝, 孙宏伟. 抑郁症患者抑郁水平, 生活质量与自杀风险关系[J].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16 (7): 983-986.
本文转自网易新闻公众号“槽值”,情感八卦吐槽,能走心也能讲道理的妹子,既能提笔写文,也能教你把妹撩,关注槽值寻找共鸣,治疗你所有不开心。公众号:“槽值”(ID:caozhi163)微博@槽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