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若水希言
我并不想把一切过错归咎于原生家庭,有人说,“自己没有力量,还怪是原生家庭的错。”但原生家庭对一个人的影响力是不容忽视的。
先看个例子吧。
(一)
A是一个性格软弱的姑娘,从小丧父,母亲一个人把她和哥哥拉扯大。上小学时,她学习挺好的,后来突然留级了,再后来小学没毕业就不上学了。
她哥哥上到初中毕业也辍学了,兄妹二人外出打工。哥哥在学校时就有个女朋友,过了没几年两个人就结婚了,按道理说校园爱情更长久。可是两个人婚后有了孩子还是天天吵架,甚至动手。
A也早早结婚了,婚后有了一儿一女,生活也算美满。突然有一天听说A的哥哥和嫂子离婚了,虽然他们总吵架,但没有想到他们会离婚。
在这个家庭中,A和哥哥是由母亲一人养大的,缺少父爱,而A的母亲是个唠唠叨叨的人,在我的认知标准里不算是一个好母亲。
同时在重男轻女的观念下,A得到的母爱自然没有她哥哥得到的多,A的性格逐渐变得软弱,而她哥哥自然就是那个被母亲宠坏的小孩。因为缺少父爱,母亲的作用也没有充分发挥,所以A的哥哥就和A的性格截然相反。
在婚姻中不懂得如何尊重妻子,没有履行好自己作为丈夫、父亲、儿子的职责。
(二)
就像著名心理学家阿德勒在《自卑与超越》一书中所写:父亲的任务可以总结为几句话,他必须证明自己是妻子的好伴侣,儿子的好同伴,社会中的好成员。他必须正确处理生活中的三大问题――工作、友谊和爱――他必须平等地与妻子合作,照顾并保护自己的家庭。他不应该忘记:女性在家庭生活中的作用无法替代。他的任务不是贬低妻子,而是与她合作。
A的哥哥不是在父亲的言传身教中长大,又作为一个被母亲宠坏的孩子,他并不知道他的任务是什么,所以恋爱时可以很美好。一旦走进婚姻,就不懂得如何与妻子合作,就会将关系弄得很糟糕,最后只能以离婚收场。
再来说A吧,上面说到A婚后生活还算幸福。有很关键的一点是A的公公婆婆关系很好,良好的家庭关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A的老公对A的态度,以及A和她老公的相处方式。
健康的原生家庭长大的孩子自然也是健康的。虽然A在不健康的原生家庭中长大,但她嫁给了一个充满爱,足够健康的家庭,所以她曾经缺失的一切也会渐渐趋于完整。
有人因为深受原生家庭的害,所以咒骂原生家庭,但这并不能改变已经发生的事情。要做的只能是改变自己,跳出原生家庭的魔咒。
阿德勒认为:孩子对婚姻的最初印象来自父母的生活。如果父母自己无法合作,他们就不可能教会孩子去合作。我们看一个人是否适于结婚时,往往最好是看他是否在良好的家庭氛围中长大,看他对父母及兄弟姐妹的态度。
当然这只是片面的,但从很大程度上说明了原生家庭对一个人的影响很大。
如果一个人自身拥有很强的能量,自然是不会受任何环境影响的,可这毕竟是少数。所以我们绝大数人还是要战胜自己,跳出不健康的原生家庭的苦海,从而活出自我。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