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熟知三国的人来说,那段历史之所以如此具有吸引力,在于其高水平地展现了斗争的规则和艺术——博弈。
再深究博弈的本质,可以理解为参与者在各种环境里做出的不同抉择和采取的不同行动。参与者作为博弈的主体,必须以自己的身家性命作为赌注去参与这个游戏,而结果往往惨烈并且悲壮。
书中有一节讲到赢的三个必要条件:
一、具备固有资源
二、寻找对手错漏
三、揪住胜机死整
官渡之战,曹操与袁绍对决,属于双雄决胜负,又与三方博弈有所不同。表面上,袁绍强,曹操弱,而弱者最终得以战胜强者,真是有很大的侥幸成分。在条件一里,袁绍兵将和粮草都数倍于曹操,而曹操兵少却精,还有一拼之力,这些属于战争的前提条件,如果在条件一已经相差悬殊,则输赢立判,几乎没有变数。例如刘备前期不满足条件一,无论谁打他,都只有逃跑的份儿。
条件二则又是一个博弈的过程,主要分为1.对手主动出错,2.诱使对手出错,3.利用对手先天错漏。而人们在经常谈论的谋士的奇谋妙计,多数只在诱使对手出错上起作用,而其他两条都是情势使然,人力难以强求。在这场战争中,袁绍主动放弃发展建设自己的必胜之法,选择发动战争,就直接送给曹操一个可以战胜的机会,降低了自己胜利的概率。对曹操而言,属于对手主动出错。袁绍抓住曹操兵少粮缺的先天不足,只用这一个点就可以置曹操死地,所有妙计都必须围绕这个要点去攻击才会有奇效。
曹操火烧袁绍乌巢粮仓以后,达到了输赢的关键时刻,此时,袁绍还没有意味着失败,他还是正确地下令攻击曹操大本营,但却没有自己亲自领兵,而是派了张郃前去,结果张郃反水,功败垂成。袁绍揪住了胜机,却没有死整。相反,曹操之前得到一个胜机去断粮,是如何做的呢?他选用家族铁杆精兵良将,亲自率兵,这是正确的选择,并且强有力地执行。从这里可以看出条件三的必要性。
曹操虽然胜了,却也是因为必要条件比袁绍在关键点多了一条,即便如此,仍然不能说是他赢的充分条件,而只是增加了赢的概率而已。试想,万一张郃以死相拼,曹操仍是败像立显。所以说,世界上根本没有什么必赢之术,“必胜”这个词是不严谨的。
作为参与者,必须认清这个道理,才能把心里的这碗水端平。有人很有志气,见到别人成功自觉通过努力也能够做到,如果达不到预期,心理压力变得巨大,心里不平衡,陷入“为什么自己不能成功”的反复自我诘问中。做一件事情,当然不知道投入会不会得到相应的回报,所以没有心思去做,或者三心二意,或者对自己期望甚高,造成不断拖延。
赢,是没有必然的,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在增加赢的概率而已。司马懿与曹爽斗争的时候,作为弱势方,采用装病的策略骗过曹爽,九年后才出现机会夺得权利。司马懿是不知道九年后的结果的,但他仍然选择伪装,如果一直没有机会,那就只能算了。
从博弈的角度,要看到赢的偶然性,即使失败也不会怨天尤人。为什么?因为如果不这样做,那连赢的机会都没有,无论是曹操还是司马懿,他们都知道什么是最正确的选择,做了不一定会赢,但是不做,一定是输。
这个定律,即便是放在今天,仍然是极其有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