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胜美在剧中是个令人心疼的人,人美心善的她,却因为家庭的拖累,始终找不到属于自己的幸福。剧末,好不容易爱情甜蜜,工作逐渐走向正轨,却遭到了王柏川父母的强烈反对。樊胜美最大的悲剧不是生在一个不幸的家庭,而是她对亲人的帮扶忘记了最关键的一点:量力而为。
没有底线
樊胜美在上海奋斗了近十年,外企资深HR,收入不菲,却依旧住在一个三人合租的公寓,选择最便宜的那一间,没有一分钱积蓄,时不时还向朋友借钱。表面活得光鲜靓丽,实际困顿窘迫。造成这一切的根源就是因为她的帮扶没有底线。
安迪她们分析樊胜美时说,可能从小生活在重男轻女的观念之下,好不容易找回了些被重视的感觉,所以她才会对父母的要求百依百顺,无条件满足父母、兄嫂、侄子的需求,她从中得到的是小时候最渴望的东西。从心理学角度上来说,想让她从这种状态中走出来很难。
当然,帮扶亲人是件好事。当樊胜美身边所有人都开始质疑她的做法时,说明她确实做得有点过了。她忘记了,帮扶要有底线,这个底线就是自己的承受能力。
对父母,我们恨不得把世界上最好的东西回馈给他们,可有的时候我们真的做不到。因为我们也有生活,也要过日子,这个时候,我们就需要量力而行,要学会问心无愧。
回报父母,如果一两次超过承受底线,还可以接受,可如果像樊胜美那样经常透支,只能让自己的生活一团乱糟。对于父母和亲人的一些要求,确实超过我们承受能力的,要学会拒绝。真正爱你的人,是不会处处提过分的要求的。我们勇敢拒绝那些非正常的需求,也不必自责,只要无愧于心就好。
没有计划
樊胜美遭遇窘境,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她花钱没有计划。
你可能会指着她的小本本说,她那个上面不是有房租、往家里寄钱、买化妆品等等的计划吗?我想说的是她没有存钱的计划。工作近十年,却没有存款,这些固然有父母的缘故,但更多的是没有理财的意识。
如果她每个月能从她买衣服的钱里省出一部分存下来,十年,也会是一笔不小的财富。遇到父母的突发事件,可以拿出来应应急,不至于处处向别人借钱。
女孩子爱美,更何况她在外企工作,穿着打扮体现了一个人的修养和地位。可是徒有外表的光鲜,又有什么用处呢?她混了十年都没有混到中层,是她能力不足?学识不够?经验太少?……主要是她丧失了上进心。
为了从困境中走出来,她想通过婚姻改变这一切,于是她的业余时间都用在了应酬、交际、相亲上,从而荒废了事业。如果她工作努力一点,薪水就会多一点,这样也是改变自己目前窘状的好办法。后来,她选择跳槽,重新开始,说明她意识到了这一点。
人生需要计划,财富需要储备,知识需要更新。要想在这瞬息万变的社会中生活下去,就要在金钱上留有余地,在学习上不遗余力。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一劳永逸的结果只能是你空羡着别人的好运。
没有要求
樊胜美的帮扶,走到最后不得已卖房的那一步,还因为她忘记了最重要的一点:她的哥哥嫂嫂也是成年人,凭什么生活要靠她?樊胜美千方百计托人给哥哥找了工作,哥哥却为了一时之快,打了人。这下可好,不仅丢了工作,被打的人还找上门来,天天索债。
然后我们就看到了樊胜美家庭的本来面目:父亲有退休金,本来应该可以和母亲衣食无忧的生活,可是哥哥游手好闲,工作挑肥拣瘦,嫂子也不工作,樊胜美不仅需要出钱给哥哥嫂嫂买房子。
一有事,嫂子还会拿着小侄子说事。说什么大人没什么,可是孩子不行啊!嫂子的原话是:人越有钱越抠。可真实情况是樊胜美在上海生活得非常不容易。造成这个局面就是因为樊胜美的虚荣。她总是把自己光鲜的一面显露于人前,让她的父母兄嫂都认为她有钱,于是大家都变成了“米虫”,一有事就伸手向她要钱。
帮扶亲人最害怕的结局就是让他们变成了依附者。当他们觉得伸手要钱很容易,于是开始抱着总不能让我饿死的观念,好吃懒做的活下去。
还记得看过一则说朋友的小故事,你每天给朋友吃一个鸡蛋,有一天你不给他吃了,他就会觉得你做得不对,开始埋怨你。樊胜美就是这样,慢慢让他哥哥和嫂子对她的付出由感激变成了理所当然,到后来成了理直气壮。
古人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帮扶需要从长远考虑,从实际考虑,不要让所谓的亲情蒙蔽了双眼,造成骑虎难下的局面。
帮扶没有止境,付出没有上限,谨记一点:量力而为,问心无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