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焦点团队【坚持分享Day459】2020/9/6 星期天 晴
早上7:00—9:20 第438次约练:
亲子沟通中,一定要要多描述,少评价,不贴标签。因为任何针对身份层面的负面评价和标签都会成为一种心理暗示,对于还缺乏自我评价能力的孩子而言,都会成为一种无形的枷锁和诅咒,慢慢成为孩子对自己的认知。最终我们越是痛恨的那个“标签”,担心的问题,越是容易在孩子身上变现。我们常常说,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镜子,其实反过来也成立,父母也是孩子的一面镜子。孩子往往会通过父母这面镜子去认识自己、定义自己的。当我们评价孩子胆小,自私,霸道,孤僻时,孩子从我们这面镜子看到的是一个怯懦、贪婪、任性、无助的自己。
作为父母,对于孩子的某种行为问题,我们在与孩子沟通时,直接描述行为本身和我们自己的感受就好,要多关注孩子行为背后的动机和真实需求,而不是简单去定义孩子这个人。这样不仅更能激发出孩子让自己变得更好的动力、信心和可能性,也能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给予自己无条件的接纳、信任和支持。
上午9:20—11:00 集体大约练:
焦点的顺”势”而为
课前故事:
1.《庖丁解牛》故事:有一个名叫丁的厨师替梁惠王宰牛,手所接触的地方,肩所靠着的地方,脚所踩着的地方,膝所顶着的地方,都发出皮骨相离声,刀子刺进去时响声更大,这些声音没有不合乎音律的。它竟然同《桑林》、《经首》两首乐曲伴奏的舞蹈节奏合拍。梁惠王说:“嘻!好啊!你的技术怎么会高明到这种程度呢?”庖丁放下刀子回答说:“臣下所探究的是事物的规律,这已经超过了对于宰牛技术的追求。当初我刚开始宰牛的时候,(对于牛体的结构还不了解),无非看见的只是整头的牛。三年之后,(见到的是牛的内部肌理筋骨),再也看不见整头的牛了。宰牛的时候,臣下只是用精神去接触牛的身体就可以了,而不必用眼睛去看,就像视觉停止活动了而全凭精神意愿在活动。顺着牛体的肌理结构,劈开筋骨间大的空隙,沿着骨节间的空穴使刀,都是依顺着牛体本来的结构。宰牛的刀从来没有碰过经络相连的地方、紧附在骨头上的肌肉和肌肉聚结的地方,更何况股部的大骨呢?技术高明的厨工每年换一把刀,是因为他们用刀子去割肉。技术一般的厨工每月换一把刀,是因为他们用刀子去砍骨头。臣下的这把刀已用了十九年了,宰牛数千头,而刀口却像刚从磨刀石上磨出来的一样。牛身上的骨节是有空隙的,可是刀刃却并不厚,用这样薄的刀刃刺入有空隙的骨节,那么在运转刀刃时一定宽绰而 有余地了,因此用了十九年而刀刃仍像刚从磨刀石上磨出来一样。即使如此,可是每当碰上筋骨交错的地方,我一见那里难以下刀,就十分警惧而小心翼翼,目光集中,动作放慢。刀子轻轻地动一下,哗啦一声骨肉就已经分离,像一堆泥土散落在地上了。我提起刀站着,为这一成功而得意地四下环顾,一副悠然自得、心满意足的样子。拭好了刀把它收藏起来。”梁惠王说:“好啊!我听了庖丁的话,学到了养生之道啊。”
1.顺势而为的”势”即当事人的生活脉络,也就是在咨询中,要顺着当事人的生活脉络走。
2.焦点的学习中要接纳自己无能的一面,才能成长自己。
3.我们永远不要比来访者更着急,更努力,更智慧,这就是顺势。
4.咨询是咨询师,协助来访者解决他的心理问题与行为的过程,也是陪伴加等待的过程。
5.晤谈时安全与放松的环境,才能让当事人敞开心扉。不以改变为目的,才有改变的可能。
6.稳是改变的定海神针。要做到稳住自己,就要发现当事人的难得之处,看到他背后的付出,相信他有能力支撑到现在。多和他探讨应对背后的力量,让当事人看到自己的优势。
7.当事人说出自己的目标时,不要急于去探讨如何实现他的目标。要在他在意的点、看重的点多停留,要抱有一颗好奇之心,要有一颗敬畏之心。如果我是他,我做的可能不如他,即是敬畏之心。换成是我,我未必有他做得好,即体现了敬畏之心。
8.每个人的内心世界都有荆棘沟壑,更有花花草草山川河流,陪伴他如何看和欣赏他的风景,让人不孤独被孤立,歇一歇再背上行囊继续前行。
9.咨询的原则是:不求不帮,来欢迎,去不留。
10.成长的顺势而为:听说读写同步进行;实操(读书、约练做咨询师)跟得上;持续浸泡,成长无捷径。
11.咨询师和母亲的角色是不一样的。母亲就是母亲,咨询师就是咨询师,妈妈不能做孩子的咨询师。因为妈妈对孩子有期待。
12.家长好好学习,孩子天天向上。只要家长能好好学习和孩子相处之道,懂得顺着孩子的“势”而为,孩子心情好,亲子关系也好,孩子怎能不好好学习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