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偶然中的偶然,再次捧起这本书。
001
本来,前天下午被要求提前加个班,就是那种所谓规划一下一学期活动安排的加班。通常,俩月不见先聊天,聊的差不多了再参考下去年的传统,大概匡一下今年的活动。
兴师动众,既没含金量又没效率。
正值周日,午饭时先生临时提出逛街,在被告知我下午得去加班的信息时,失落的眼神儿偏偏被我尽收眼底。本身对这种无聊的加班就有点排斥,于是电话小领导,说家里临时装修的事去不了(最近确实在装修)。结果自然也没什么啦。
002
昨天,暑假后第一天上班,告知搭班情况、搬家换教室。原以为一通到底,正式开工了。没想到,今天和明天休息,周四正是拉开帷幕。
于是,感觉今天是偷来的一天。奶奶带儿子跟他好朋友约会,我闲来无事打量起书架,换了两三本,都不曾匹配上当下的状态,随手一挑,挑了本跟专业相关的书。
一看书名,是曾经工作室必读书单里的一本,翻开几页,居然有看过的痕迹。就它了,开学前两日开启专业书再适合不过。有了日更的督促,希望本学期能在输出的倒逼下多肯基本专业书,业务上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二、作者——【日】津守真
001
津守真,1926年生于东京,是日本著名的心理学教授、儿童研究专家。
主要著作有:
《婴幼儿精神发育诊断法》(合著)1961年(35岁)
《作为人性现象的保育研究》(合著)1974年(48岁)
《儿童学的起始》1979年(53岁)
《教育工作的体验和思索》1980年(54岁)
《自我的萌芽》1984年(58岁)
《如何看待孩子的世界》(NHK书籍)1987年(61岁)
《保育的一天及环境》1989年(63岁)
光看书名,这些书好想一本本读过来。再看这些书的出版时间,这位多产的专家可以算笔耕不辍,35岁合著第一本书,48至63岁这15年间平均两年半出一本。这样的年纪、这样的脑力劳动频率,跟如今很大一批四五十岁等退休的人比起来,简直就是神话。而这样的却正是我所景仰的人,我希望自己不会出现等退休的状态,可以活到老学到老,可以一边体验一边学习,可以雁过留痕!
002
作者津守真57岁至69岁时,在一所特殊教育学校跟残疾障碍的孩子们度过了意义非凡的12年,《幼儿工作者的视野》这本书正是作者那12年工作历程的记录。
☞作者为什么会放弃大学教授的工作而选择跟残疾障碍儿童一起生活12年?
因为当这位日本名大学的名教授度过了人生壮年的大半时光时,出现了教育的危机、研究的危机、儿童发展的危机;因为这位心理学者,想要通过客观的、实证科学的方法来明确教育与儿童发展之间的关系。
☞一位心理学教授跟残疾障碍儿童一起生活的12年是怎样的12年?
孩子是人之原型,跟孩子接触互动的12年被教授称作最为人性的生活,因为教授将教育和生命凝聚在一起,让教育散发了人性的光辉,所以全书的字里行间也处处充盈了教育的人性之美。
☞最终,12年后的心理学教授收获了什么?
有了一般理论这难以企及的实践深度和一般实践着难以达到的理论高度。
三、读完本书,想要梳理哪些内容?
001教育的人性之美
从上述作者的学术背景以及书中12年工作历程的记录来看,我想梳理出教育的人性之美到底体现在哪里?
002自我实现
真正的教育既有孩子又有教师的自我实现,所谓教学相长。孩子在淘气顽皮中挑战外界、释放能量,从而积累很多自我实现的经历。教师通过帮助孩子自我实现,重新考虑自己内心的需要,然后不仅发现孩子的需要,也是自己作为人的真正需要。所以,教师的生活是广义上自我实现的快乐。
003充实“现在”,方可成长。
从根本上说,教育是为孩子创造一个生活的地方,既不以经济为本,也不以管理为本,而是以人的成长为本。曾经想要从管理的角度入手其实只是术的层面,而成长才是根本的道。所以,要跟孩子们好好度过一个有一个瞬间的“现在”,否则成长无从谈起。
004孩子的游戏
作者说,他在孩子自发的、用生命创造的游戏中,看到了人性教育的原型。所以,就算为了厘清教育的人性之美,也要深入游戏内部,方可一探究竟。而且作者认为,游戏虽然是孩子的本能,但如果没有成人有意识地引导,孩子是不会游戏的,现在这个时代更是如此。虽然自己是科班出身,但自认为在有意识引导幼儿游戏方面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005幼儿工作者的惰性
开学已经是工作的第八个年头,过去几年里也信誓旦旦地要鞭策自己专业成长,但几年下来发现速度太慢,常常开学一腔热情,但随着繁琐日常工作的开展,惰性总时不时地出来兴风作浪。所以,既然惰性无法规避,那就得正视它、了解它、应对它。
006幼儿工作者的视野
最后,既然书名是《幼儿工作者的视野》,就得彻底搞明白到底该有怎样的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