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兵法·兵势篇第三四段精解:势能的凝聚与释放

孙子兵法·兵势篇第三四段精解:势能的凝聚与释放

原文:

激水之疾,至于漂石者,势也;鸷鸟之疾,至于毁折者,节也。是故善战者,其势险,其节短。势如彍弩,节如发机。

纷纷纭纭,斗乱而不可乱也;浑浑沌沌,形圆而不可败也。乱生于治,怯生于勇,弱生于强。治乱,数也;勇怯,势也;强弱,形也。故善动敌者,形之,敌必从之;予之,敌必取之。以利动之,以卒待之。故善战者,求之于势,不责于人,故能择人而任势。任势者,其战人也,如转木石。木石之性,安则静,危则动,方则止,圆则行。故善战人之势,如转圆石于千仞之山者,势也。

一、句读精译与逐层透析

第三段:

1. "激水之疾,至于漂石者,势也;"

  白话:湍急的水流,能冲走石头,靠的是"势"(巨大的动能和冲力)。

  透析:孙子以水流为喻,点明"势"的核心特征——巨大的能量与冲击力。薛国安将军在《孙子兵法精解》中阐释:"'势'不是静态的力量展示,而是动态的、积蓄待发的能量。激水漂石,关键在于流速(能量)够快、冲击力够猛。在战争中,'势'就是通过精确的谋划、部署和造势,使己方力量在特定时间、空间形成压倒性的冲击动能。" 这就像山洪爆发,非水滴之力,乃万流汇聚、居高临下、瞬间释放所形成的毁灭性力量。秦将白起在长平之战中,通过精心设伏、分割包围、断敌粮道,将四十万赵军困于死地,最终形成"激水漂石"般的毁灭之势。

2. "鸷鸟之疾,至于毁折者,节也。"

  白话:凶猛的飞鸟急速俯冲,能捕杀猎物,靠的是"节"(精准的时机和距离把控)。

  透析:此句以猛禽捕食为喻,揭示"节"的核心——精准的时机与距离。薛国安精辟论述:"'节'是'势'得以高效释放的'扳机'。鸷鸟捕猎,若俯冲过早则惊走猎物,过晚则错过目标;距离太远则力有不逮,太近则自身危险。善战者造'势'之后,更需把握最致命的一击之'节'——时机要恰到好处,距离要近在咫尺,务求一击必杀,绝不拖泥带水。" 它强调的是进攻的突然性、猛烈性和决定性。二战中德军闪击波兰、法国,其"节"就体现在装甲集群在空军掩护下,于敌方防御薄弱点(阿登森林)突然、迅猛、深入地突击,在对手反应过来前已达成战役合围。

3. "是故善战者,其势险,其节短。"

  白话:因此,善于作战的人,他所造成的"势"是险峻逼人的(蓄积巨大能量),他所把握的"节"是短促急迫的(爆发迅猛致命)。

  透析:此句是"势"与"节"运用的核心法则。薛国安总结道:"'势险'要求统帅必须营造出极端险峻、令人窒息的战场态势,使敌人感到巨大压力,陷入被动甚至绝望(如被围困、被压制、被分割)。'节短'则要求在最关键、最要害的节点上,以最猛烈、最突然、最短促的方式释放能量(如总攻、突袭、斩首),不给敌人任何喘息和调整的机会。" "险"是蓄能的强度,"短"是释放的速度。二者结合,才能产生"激水漂石"、"鸷鸟毁折"的效果。项羽巨鹿之战破釜沉舟,先以必死决心营造出"势险"(楚军无退路,唯有死战),再以雷霆万钧之势"节短"(连续猛攻秦军甬道和壁垒),九战九捷,摧毁秦军主力。

4. "势如彍弩,节如发机。"

  白话:营造的"势"如同拉满的强弩(蓄满力量),把握的"节"如同扣动弩机(瞬间释放)。

  透析:此句以弩为喻,形象概括"势"与"节"的关系。薛国安阐释:"'彍弩'(拉满的弓弩)象征'势险'——力量积蓄到顶点,箭在弦上,引而不发,给敌人造成巨大的心理威慑和压迫感。'发机'(扣动扳机)象征'节短'——力量释放的瞬间,突然、干脆、毫无预兆,直取目标要害。统帅如同高明的射手,既要能沉稳蓄力(造势),更要能在电光火石间精准击发(把握节)。" 诺曼底登陆前夕,盟军庞大的舰队和兵力在英伦三岛集结("彍弩"之势),保密工作极其严密。登陆日(D日)一旦确定,数百艘战舰、数千架飞机、数十万大军在极短时间内突然扑向诺曼底海岸("发机"之节),打了德军一个措手不及。

第四段:

5. "纷纷纭纭,斗乱而不可乱也;浑浑沌沌,形圆而不可败也。"

  白话:战场上人马纷杂,看似混乱搏斗,但己方指挥调度不可混乱;战场形势迷离混沌,但己方阵势部署周密如圆环,不可被击败。

  透析:此句讲在混乱复杂的战场环境中保持己方组织有序、阵形稳固的能力。薛国安指出:"孙子深刻认识到战场固有的'迷雾'(Fog of War)和'阻力'(Friction)。'纷纷纭纭'、'浑浑沌沌'描绘了战场信息混杂、敌我交错、瞬息万变的常态。善战者的高明之处,在于其军队在混乱中依然纪律严明、指令畅通('不可乱'),其阵形部署无论攻防都能保持机动灵活、首尾呼应、无懈可击('形圆'),如同一个不断旋转的圆球,敌人无处下口。" 这依赖于严格的训练、清晰的指挥系统(呼应首段的"分数"、"形名")和将领的临机决断。罗马军团著名的"龟甲阵"(Testudo),在混乱的近战中能迅速组成严密方阵,外层士兵举盾形成防护"圆壳",内部士兵伺机刺击,正是"形圆而不可败"的典范。

6. "乱生于治,怯生于勇,弱生于强。"

  白话:(战场上的)混乱往往产生于(己方)治理不严,怯懦往往产生于(将领)盲目自恃勇猛,衰弱往往产生于(表面)强大背后的隐患。

  透析:此句揭示战争中的辩证法与风险。薛国安精辟分析:"孙子在此警示统帅要居安思危,洞察事物转化的规律。表面上的严整有序('治'),若管理松懈、号令不明,极易在压力下演变为混乱('乱');盲目自信的'勇'(如轻敌冒进),往往导致士兵因恐惧而'怯';虚张声势的'强'(如兵力分散、后勤不继),其内在虚弱一旦暴露,瞬间便成'弱'。" 他引用淝水之战:前秦苻坚拥兵八十万(表面"强"),但内部民族矛盾尖锐、指挥不统一(内在"乱"),士兵厌战(内在"怯")。当东晋军要求秦军稍退以决战时,秦军一退便因指挥混乱而演变为大溃败("乱生于治"),士兵风声鹤唳、草木皆兵("怯生于勇"的虚假表象),百万大军土崩瓦解("弱生于强"的幻象)。

7. "治乱,数也;勇怯,势也;强弱,形也。"

  白话:严整或混乱,取决于组织编制(数)是否合理;勇敢或怯懦,取决于战场态势(势)是否有利;强大或弱小,取决于实力部署(形)是否得当。

  透析:此句点明掌控战场心理与状态的关键要素。薛国安阐释:"孙子将抽象的军队状态(治乱、勇怯、强弱)归结于具体的、可操作的要素: '数'(组织编制、管理)是'治'的基础,编制混乱、管理无方,军队必然'乱';'势'(有利的战场态势)是激发'勇'气的关键,陷入包围、补给断绝的绝境,再勇敢的士兵也会'怯';'形'(真实的实力部署)是决定'强'弱的根本,兵力分散、后勤薄弱,表面'强'也是虚弱的'形'。" 这要求统帅从根本入手:靠科学编制和管理(数)维持秩序,靠营造有利态势(势)激励士气,靠扎实的实力部署(形)奠定胜基。拿破仑的"大军团"编制("数"治)保证了高效指挥;他善于集中兵力("形"强)在关键点形成局部优势("势"优),从而激发士兵高昂的进攻勇气("勇")。

8. "故善动敌者,形之,敌必从之;予之,敌必取之。以利动之,以卒待之。"

  白话:因此,善于调动敌人的将帅,会制造假象(形之),敌人必定会上当跟从;会抛出诱饵(予之),敌人必定会来夺取。用小利去引诱调动敌人,用精锐部队(卒)严阵以待,伏击敌人。

  透析:此句阐述调动敌人、掌控主动的核心策略。薛国安论述:"'形之'即示形欺骗,如佯攻、佯败、虚张声势;'予之'即利诱,如放弃无关紧要的据点、辎重。其目的在于使敌人产生误判,按照我方的意图行动('必从之'、'必取之')。'以利动之'是手段,核心是利用人性的贪婪或恐惧;'以卒待之'是杀招,即预设伏兵('卒'指精兵)于敌人必经之地或虚弱之时,给予致命打击。" 这是对"虚实"和"奇正"的绝妙运用。孙膑减灶诱庞涓("形之"示弱),在马陵道预设伏兵("以卒待之"),待庞涓轻兵冒进("必从之")时予以全歼,是此策的经典演绎。

9. "故善战者,求之于势,不责于人,故能择人而任势。"

  白话:因此,善于作战的将帅,总是谋求利用有利的"势",而不是苛求于部属(以个人勇力去硬拼),所以能选择合适的人才去利用和创造有利的"势"。

  透析:此句点明统帅艺术的最高境界——借势与用人。薛国安深刻指出:"孙子在此划清了优秀统帅与庸将的界限。'求之于势'强调要善于发现、营造、利用有利于己的态势(如地形、时机、士气、敌之弱点),让形势为我所用。'不责于人'反对不顾客观条件、强令士卒以血肉之躯填平实力差距的鲁莽行为。最高明的统帅('善战者')懂得'择人而任势'——根据不同的战场态势('势'),选择最合适的将领('择人')和作战方式('任势'),将人的主观能动性融入到客观有利的形势中去,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汉高祖刘邦是"择人而任势"的大师:后勤保障用萧何(任其"治势"),运筹帷幄用张良(任其"谋势"),攻城略地用韩信(任其"战势"),自己则总揽全局,协调各方"势"能,终成帝业。

10. "任势者,其战人也,如转木石。木石之性,安则静,危则动,方则止,圆则行。"

    白话:善于利用"势"的将帅,他指挥军队作战,如同滚动木头和石头。木头和石头的特性是:放在平坦的地方就静止不动,放在陡峭的地方就会滚动;方形的容易静止,圆形的容易滚动。

    透析:此句以木石为喻,深化"任势"的内涵——顺应规律,因势利导。薛国安阐释:"孙子用朴素的物理现象揭示用兵之道:军队如同木石。将帅的责任不是强行推动('责于人'),而是创造让军队能自然、高效运动的条件('势')。'安则静':没有险峻的形势(如有利战机、必胜把握),军队难以激发高昂斗志(静);'危则动':置于险境或有利态势下(如破釜沉舟、高屋建瓴),军队自然奋勇向前(动)。'方则止':指挥僵硬、部署笨拙(方),军队行动迟滞;'圆则行':指挥灵活、部署巧妙(圆),军队行动迅捷。" 统帅要做的,就是根据军队特性("木石之性")和战场条件,将其置于最易发挥威力的"斜坡"("势险"之地),并赋予其灵活机动的能力("圆"),使其借势而下,势不可挡。

11. "故善战人之势,如转圆石于千仞之山者,势也。"

    白话:因此,善于指挥作战的人所营造的"势",就像从万丈高山上转动圆形的巨石一样(不可阻挡),这就是"势"的力量。

    透析:此句是对"势"最震撼的总结。薛国安赞叹道:"此喻将'势险'(千仞之山——位能极高)、'节短'(圆石滚动——动能释放迅猛)、'任势'(转石下山——顺应规律、借力打力)三者完美融合。圆石代表力量集中、机动灵活(呼应'形圆'),千仞之山代表态势险峻、居高临下('势险'),转动释放代表时机精准、一发千钧('节如发机')。当统帅成功营造出这样的'势',其军队的攻击力将如同高山滚石,雷霆万钧,所向披靡,敌人根本无法阻挡,也无需统帅再苛责士卒拼命('不责于人')。" 这是战争艺术的化境,是"形"(实力)转化为"势"(胜势)的最强音。

二、历史镜像:长平之战的"势"与"节"

公元前260年的长平之战,是孙子"势险节短"、"任势择人"思想的残酷教科书:

1. "势险"的营造(蓄势如彍弩):

  白起秘密接任秦军主帅,示弱诱敌("形之")。

  赵括轻敌冒进,放弃坚固壁垒,率主力深入。

  白起以少量兵力佯败后退("予之"小利),诱赵军进入预设袋形包围圈("危则动"赵军)。

  同时,派奇兵2.5万穿插至赵军后方,断其粮道;另派5千精骑分割赵军为二(完成"势险"布局——四十万赵军陷入重围,粮草断绝,如同置于"千仞之山"边缘的巨石)。

2. "节短"的把握(发机致命):

  秦军完成合围后,并未立刻强攻(避免硬拼,"不责于人")。

  秦王亲征河内郡,征发全国15岁以上男子增援长平,彻底堵死赵军突围希望(巩固"势险")。

  待赵军断粮46天,兵疲马乏,战力崩溃("怯生于勇",赵军初期的进攻勇气耗尽)之际,秦军发起总攻("节如发机")。

  短促、猛烈、全方位的攻击("节短"),迅速瓦解赵军抵抗,赵括战死,余众投降。

3. "任势"的抉择与后果:

  秦昭王与白起("择人")准确把握了赵国换将(赵括代廉颇)带来的"势"(敌之虚),并成功营造了己方"势险"之局。

  面对数十万降卒,秦军自身也伤亡过半,粮草消耗殆尽(自身"量"的极限,隐含"弱生于强"的风险)。为防止降卒生变,白起"任"残酷歼灭之势,坑杀赵卒。

  此"势"之释放如"转圆石于千仞之山",彻底摧毁赵国战争潜力("形"的毁灭),但也耗尽了秦的国力,埋下隐患。

长平启示:白起是"任势"的大师,他精准地"择"赵国换帅之机(利),营造了极致的"势险"(合围绝境),并把握了最致命的"节短"(在敌最虚弱时总攻)。然而,"势"的毁灭性力量一旦释放(坑杀降卒),其后果也超越了军事范畴。此战深刻诠释了"势"的双刃剑属性。

结语:势胜之道——顺应规律,借力打力

《兵势篇》第三四段,孙子以其超凡的洞察力,揭示了战争力量运用的最高法则——造势、乘势、任势。薛国安将军总结道:"'势险节短'是力量释放的黄金法则,'求之于势,不责于人'是统帅智慧的根本体现,'择人而任势'是战争艺术的最高境界。兵势篇的精髓,在于教导统帅如何将物质力量(形)与精神意志,通过精妙的时空组合与能量转化,升华为不可抗拒的胜利洪流(势)。"

其永恒价值在于:

1. 蓄势待发:善战者必先营造"势险"之境(如激水、彍弩、千仞之山),积蓄压倒性能量。

2. 精准释放:把握"节短"之机(如鸷鸟、发机),在最要害的节点,以最猛烈、最突然的方式释放能量。

3. 掌控混沌:在"纷纷纭纭"的乱局中保持己方"不可乱",在"浑浑沌沌"的迷雾中保持阵形"不可败"(形圆)。

4. 洞察转化:警惕"乱生于治、怯生于勇、弱生于强"的辩证风险,以"数"治乱,以"势"生勇,以"形"固强。

5. 调动敌人:善用"形之"、"予之"、"以利动之"调动敌人,以"卒待之"予以致命伏击。

6. 顺势而为:"求之于势,不责于人",将帅的最高智慧是发现和利用"势",而非苛求士卒硬拼(转木石)。

7. 人势合一:"择人而任势",根据不同的"势",选择最合适的将领和战法,达到人借势威、势助人力的完美统一(转圆石于千仞)。

在信息化战争中,"势"的营造更依赖信息优势、网络协同、精确打击和认知域作战;"节"的把握更强调OODA循环(观察、判断、决策、行动)的速度和精确度;"任势"则体现为算法辅助决策与指挥官战场直觉的结合。然而,孙子关于能量蓄积与精准释放(势险节短)、顺应规律与借力打力(任势如转石)、调动敌人与掌控主动的核心思想,依然是指引现代军事家穿越战争迷雾的不灭明灯。

真正的战略家,必是驾驭"兵势"的巨匠:他们于无声处蓄千仞之水(造势险),于瞬息间扣致命之机(握节短),于混沌中定磐石之阵(形圆不败),于迷局中诱对手入彀(动敌),最终将万钧之力化于无形之圆石(任势),自九天之上倾泻而下,成就那"如转圆石于千仞之山"的磅礴伟力。此乃兵家至境,亦为《兵势篇》留给后世的永恒兵学瑰宝。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