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年代,都不会只有工作。在机关里,学习的机会还是较多的。曾到龙岩某部参加由省总队后勤部统一组织的专业委培,那里是个大山沟,保密单位,具体位置在哪,路怎么进出的都没人搞得清。除了大山、洞库和守卫部队以外,没有其他人烟,条件比城里部队差多了。尤其是伙食,三餐都是辣的,很不适应。好在是提干前的资格培训,所以大家都不敢怠慢,很认真地在那里学习培训了两个月。
当然,更多的学习和成长,还是在工作实践中。处长是老边防出身,虽然文化水平不高,但人很好很实在。他年长一些,稳重有担当,为我们言传身教了很多东西。重要的是关心和信任下属,经常还有护犊子的举动。我们中的几个勤杂兵,后来能够提干都与他的坚持不无关系,是十分值得敬重的老领导。
机关里官多兵少,但没觉得有什么压力。支队领导、老同志,对我们这几个兵也很关心,给了很多的帮助。政治处有一位科班出身的干部,40多岁,带着一副近视眼镜,很有学问,而且为人随和,是工作中的好老师。在处理机关公文中,遇到不懂的向他请教,他都乐于帮助。此外,在新闻写作,文学欣赏,写字包括美术字等也都得到他的指导。他的宿舍在大院北端的中间位置,也是一排平房中的一间,门前空地树木荫蔽。那里放着几张小凳子,有空的时候便会到那边坐坐,听他说一些与文学相关的东西,获益匪浅。记得他还亲自为我的一篇小文章润色,并提炼标题“老凤声亦清”,反用典故“雏凤清于老凤声”,可见他学识的扎实。
当然相处得更多的还是室友,同龄人。两名驾驶员,个子虽不高大,但聪明伶俐、活泼。而自已和另一各管被装的同事就木讷得多、整个老实人样子。那时领导也许认为,只有机灵的人才驾驶得了解放牌那样的大家伙。而象我这样的老实人,只能管仓库了。这也算知人善任,他们俩的驾驶技术的确不错,跟着他们在路上颠跑,还是挺放心挺开心的。
那是属于放飞的青春,是在变着花样折腾的日子。驾驶员小刘喜欢音乐,他自带来一把曼陀林,常常会坐在床沿前弹奏一些当时流行的歌曲,有时还边弹边唱。曼陀林有点像缩小的吉他,有空时我也借来拨弄一番,在主人的指点下居然也能弹出一些简单的曲子。后来觉得只有一把琴不过瘾,就在仓库里找到了几把尘封的小提琴和二胡,几个人开始捣鼓了。拿起小提琴,照着琴书、对着琴谱,像拉锯子般吱吱呀呀起来。年轻无畏途,开始时难免刺耳,后来渐渐找到感觉,到最后,那支名曲梁祝已能完整地拉出来。有时候大家一起玩,有时候独奏,在我们这间兵房里,不时会有音乐响起飘出,虽然并不那么悠扬动听。
此外,也会到外面去参加一些活动。比如去开元寺看那高高的双塔,去中山路走那长长的骑楼等。距离大院不远的市体育场,是去得最多的地方。那时方兴起溜旱冰,即现在的轮滑。体育场一角建有旱冰场,去那玩的人很多。第一次穿上那带有四个轱辘的鞋子时,曾前翻后仰了好几次。后来扶着栏杆慢慢体会,逐渐掌握身体平衡技巧,才学会基本的滑行。而旋转,后退,变道滑行等花样,还是要费些功夫的,也少不了平沙落雁式的面朝天。这个爱好持续了好长一段时间。有一次到福州出差,闲逛到五一广场时,看到那溜冰场有起伏的滑道,很新颖,就禁不住手脚发痒,也去溜了一场,过了一下瘾。
住大院的日子,没什么牵挂,少其他烦心琐事,一人吃饱全家不饿。局机关食堂离宿舍不远,厨师还和我们住在同一排房子。在食堂就餐的人很多,买饭打菜要排队。一些拖家带口的打完饭菜带回去,而单身汉们,其实很多都已婚,两地分居而已,就在食堂里面解决了。从中队的大锅饭,到领伙食费自己去买饭菜,变化很大,也得打小算盘过日子了。因此,对后来大锅饭一词成为贬义,也就有了新的认识。
与公安局工作人员同堂吃饭,彼此倒也都没什么隔阂。期间与几个年轻些的还聊得挺好,其中一位内保处的警员,德化人,还成为较好的朋友。内保处是保密部门(后整体划归国家安全局),在大院里的院子独立办公,一般不让外人进入。有一回,这位老兄竟带着我进去参观见识了一番,算是蛮大的人情了。
大院里其实也有不少年轻的女孩,一部分是各部门的工作人员,一部分是领导和老干警的小孩。平时难以见到,但在吃饭的时间,她们会拿着饭盒或者盆罐到食堂打饭,大多数人都带着饭菜回去,成群结队走在院子里,成了一道流动的风景。有几个身材高挑,长得很漂亮,特别引人注目。她们似乎感觉到大家的目光,因此很少与人打招呼。应该不全是高傲,只能说是那时社会氛围使然。这些年轻姑娘,相信是大院里众多未婚男生追求或者暗恋的目标。事实也的确如此,仅支队里就有两名同事追到了老领导,老同事的女儿。或者换种说法,被老领导,老同事看中而成为女婿了。
在大院里大家都循规蹈矩,少有什么出格的事。不过有一事还是有点意思的。食堂有三四名厨师,那时都叫炊事员,饭菜其实很简单,也就一个米饭,二三道菜。但早餐馒头做得特别好,堪称为拉丝馒头,易掰易撕,松软适口。做馒头的老炊事员住在隔壁,混熟以后,也会一起聊聊天。有一次他跟支队长的司机说,猫肉其实很好,他还有绝活。那时食物相对紧缺,这一说大家便心知肚明。食堂外围都是树木,不少野猫经常窜到食堂来觅食。领导的司机神通广大,不知从哪里弄来一把气枪。作为军械保管员,当然玩过枪,也可以合理地使用一些枪械,如在校验枪支弹药时,就曾模仿过某些动作,双手握枪,砰砰开打,神气一番。但这并不表示可以随意动用制式装备,这点常识和底线,还是能坚守住的。
我们几个人在夜间行动,我拿着汽枪,他们带着手电筒,在食堂周边巡狩。屋顶上一只大猫,被手电筒照射到后竟停了下来,看到猫眼的反光的瞬间,我扣动扳机,没想到这汽枪的威力还挺大,就这么一下,把那只猫给撂翻了,清楚地看到从屋顶上滚了下来。至于后面的事情就不用再描述了。
这应该是当时做过的一件比较出格的事情。的确,躁动的青春,有时也不能用常理来解释。泉州北门外清源山下,有个陆军180医院,虽然不是同一序列部队,但支队官兵生病,也可以到那边去治疗。部队医院,护士年轻漂亮,几乎成为军营中传说,也是许多年轻军官向往的地方。因此,有些人在服役期间,会想方设法让自己生个病,到那边治疗,而且最好是住院。这样就可以尽睹女兵芳颜,借机搭讪些话题,认识个兵妹子什么的。
自己也去过,倒没找什么借口,就是在周末跟几位同事直接去的。之前,在当兵4年多后首次探亲,在车站候车时,看到了一个女兵,也许因为都穿着军装的缘故,彼此留意了一下,没有语言交流,就各走各的了。那时泉州有女兵的大概就180医院一家,因此估计她也是那里的。所以有同事说要去那边找熟人时,便欣然跟着去了,心里也暗想着能不能再看到那个女兵。事情也算巧,还真看到了。过程和细节已经忘了,但确实是她,彼此也还有印象,后来她把工作科室和姓名告诉了我。期间有一些联系和书信往来,但都不属于谈情说爱的范畴。再后来她调到漳州的部队医院,从此就没再联系了。也许彼此都只留下了一个朦胧的身影,留下了一个淡淡的回忆。
生命中注定有些人、有些事、甚至有些地方,都只能是一个回忆、一个经历、一个过往的驿站。能陪你并驻留一生的那是缘分。而这缘分,在大院的几个年头里,老天爷还是眷顾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