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一本书要花费多长时间?对于一些高产的作家,至多一年或许就有一本新书面世,尤其是现代小说,无论情节如何曲折跌宕,在大众有如对面包般饥渴的需求下,也可以流水线般定量生产,信息的洪流滚滚而来,似乎很难找到小河流水一样的阅读享受,一味追求专业化,迷失了自己的阅读爱好,其实是被名利和物质所裹挟。
歌德也是一位高产的作家,但《浮士德》据说延续了六十年的写作时间,无论是否准确,都表明的这本书所凝聚的作者的心血。如果说《少年维特之烦恼》是对青春叛逆的反思,这本书便是对人生的全盘总结,歌德所具有的德国思想家理性的光辉,辅以剧本表现力强大的优势,将一个民间的传奇重新塑造成新时期探索人生的蓝本。
剧本一开始,身为博士的浮士德在幽暗的房间里思索人生,老迈而枯槁,他将一生献给自己事业,到头来对人生疑惑重重,这或许是人的通病,走走停停,瞻前顾后,软弱可悲,能克服这些缺点的大多都取得了成功,但本剧的重点不在于讲述励志的故事,回顾前情,上帝和魔鬼的赌注或许只是无聊的消遣,但却对浮士德的人生产生了巨大变化。魔鬼是一位认真的玩家,通过种种化身最终让浮士德产生了走出书斋,重新体验人生的欲望,青春重现在书中成为现实,又与想象产生各种交集,浮士德从和少女的相恋到和古典海伦后的结合,最后施展政治抱负,在魔力的帮助下他都成功了,但结局并不如想象的美好,甚至可以用悲剧来形容,最后魔鬼得意的想取走他的灵魂,天使却完成了救赎,最终邪恶并没有大获全胜,尽管它曾经深入骨髓。
正如欧洲当时各种思潮的纠结汇聚,浮士德蕴含的太多的隐喻,他是一个矛盾体,一个悲剧,但并不代表人生的绝境,作者采用中庸的方式,将一个传说描绘的如临其境,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如果是一位老者,或许更多的能看出人生的通透来,但我相信,每一个阅读此书的人都或多或少会有一丝人生的感悟吧。现实中没有重来,我们又何必对他人的结局殚精竭虑?我并不了解歌德,他应该不是一个对自由充满不切实际幻想的作家,需要借助人物来冲破枷锁,相反,思想家总是有一股执着,否则也不会选择这样一个宏大的背景。所谓人生的种种近似说教,只有经历过后才见真金,借助浮士德,我们更多的认识了自己,阴暗与脆弱随时可能在外力的触发下展现,此时内心的种种忧虑和无力该如何排解?唯有借助信仰的力量,这种力量的积蓄,是对生活最真切的感悟,或许我们缺少体味人生百态的机会,但通过阅读,多少会增加一些经验的延伸,从而拥有直面挫折的勇气。
曾今的喜爱已成过往,浮士德逐渐淡忘在记忆中,唯留下不灭的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