忽然想起大学的时候,听力老师给我们看的一部电影《购物狂的自白》。鉴于近几日的迷茫,我不禁问自己一些很哲学的问题:我是谁?我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
对于这三个问题,我觉得是时候自己来理清一下这一年多以来的经历与所思所想了。
(一)我是谁?
去年,我生了宝宝。如今我儿子已经七个多月。做了妈妈之后,有什么变化?变化可多了,这些变化,可不仅仅是肚皮松了肚腩大了头发一把把地掉这么简单的。
我在坐月子的时候,或许是我有生以来第一次觉得最靠近亲情的时刻,深刻体会到“血浓于水”这个词。不,也许是第二次,大概第一次是在很多年前初恋失恋的时候吧。
坐月子的时候,我一度怀疑我得了轻微的抑郁症。一个在县市区长大的人,嫁去农村,住在一个交通不便的乡村里,住着陌生的房子,面对着还不熟悉的家婆,老公不在身边,不会带孩子,晚上几乎没得睡,那种奔溃与压抑,不知道对谁说。连跟妈妈打个视频电话的时间都抽不出来。我妈老是说,你在忙什么?为什么老找不到人?我也不知道那时候我在忙什么,反正一整天的时间都是在照顾孩子的吃喝拉撒和自己的吃喝拉撒,完全没有时间玩手机,没有时间思考,没有自我。感觉自己被困在一个囚牢里面,没有思想,仿佛一个木偶,不知道被谁牵着线,日子一天天的过,一天天地重复,没有一点波澜。
中间唯一的期待,就是没出月子之前,娘家人来送羹。不生一次孩子不坐一次月子,都不知道原来我家里有这么多的习俗。娘家人要给我送米、猪脚、鸡,然后我们婆家领一点又让他们拿一些回去,俗话说的“有来有去”,然后还要打发各种各样的红包,连红包单双数这些,都有讲究。以前很烦这些习俗,感觉就是没事找事,东西总是送来又提回去,做劳力么?后来我才觉得,正是这些古老的习俗,一来一去的,加密了我们亲戚之间的来往,就是在这些简单的米肉中,体现到了亲人之间的关怀。正是这些来往中,让我意识到:我们是亲人,不管什么时候,都有人在身边,关心着你。
记得最深刻的是,那天娘家人临走前,每一个人都对我说:“看好孩子。”妈妈在上车前,特地对我家婆说的一番话,至今铭记于心。她说:“你要多教教她,她什么都不懂的,她没怎么在家里呆过,读书的时候住校,上大学之后不在家,后来就出来工作了。很多事(习俗)她不懂的,你多教教她。”她的一番话,让我意识到,我真的跟他们相处得太少了,跟其他的亲戚也来往得太少了。以至于让我觉得亲情有点淡薄。而如今,我以为淡薄的亲情,正是我在婆家的陌生感中最熟悉的挂念。
很多次,我想起周杰伦的歌“听妈妈的话,别让她受伤。”我真的很后悔,没有听我妈妈的话,执着地嫁到农村去,没房没车。几次我在村头那里等班车等到不耐烦,等上半个小时到一个小时,站在冷风中,看着走在村路上的每一个陌生的人,承受着他们打量的眼光,那些时候,我真的很后悔没有听我妈妈的话。我跟老公发烂渣,他会发红包过来哄我,然而短期内改变不了什么。我一想到,或许以后我要在这里住很久,我的孩子要在这个封闭的乡村里长大,还要被我家婆封建迷信的思想同化,我就觉得很难受很压抑。
好在后来,我妈妈给我买了摩托车,算是嫁妆,让我在那个乡村里面有了点自由,仿佛是娘家人给我装上了小翅膀,让我又可以自由网购,自己开车去镇上拿快递了。虽然要开8公里,但终于让我觉得,我跟外面的世界,还可以有点接触。
我是谁?我是我妈的女儿,是她把我带到这个世界上,是我父母把我养大,培养成人。如今,我是一个娃娃的母亲,我要把他养大,培养他。我身上有了不一样的牵挂,有着时刻压在肩头的责任。我懂得了母爱,懂得了父母的不易,懂得了养孩子的道路,任重而道远。
(二)我从哪里来?
谈到“从哪里来”,免不了要谈一下我的原生家庭。原生家庭给我的烙印是什么?
2018年我跟老公领证,没摆婚宴。很多朋友都问我,为什么要急着结婚。后来,我也记不起我急着领证的初衷,甚至一度后悔过领证。我给朋友的解释是:拍拖拍了这么多年,觉得是时候领证了,然后就领了。后来我自己也迷惑过,这个是否真的是正解。直到去年回娘家待产,住了一个多月,我才真正找回了答案。
自从我哥结婚以后,以前属于我的房间就给了我弟弟。其实也不是全属于我,我的房间有两张床,另一张是我奶奶的。在那个房间,我只有一个箱子装属于我的东西,没有衣柜。所以,我一直很羡慕别的女孩子,能自己有一个房间,自己有一个衣柜。而那个房间,本来属于我的一小块地方,后来也不属于我了。每次我回家,我都是睡奶奶的那张床。去年在我妈家待产的时候也是。感觉到有点憋屈。而且我妈的那种性格,比较不讨喜,总爱斤斤计较。我作为她女儿都觉得她烦,更别说我嫂。所以,为了逃离原生家庭,展望着结婚之后有一个真正属于自己的房间,自己的衣柜,然后跟我老公领证了。就是这么真实。
我有个大学同学跟我说过,以前很讨厌自己的弟弟妹妹。她们四个兄弟姐妹,她最大。她觉得她的家庭条件不够好,所以她爸妈生她就够了,为什么要生这么多。貌似她也是跟妹妹同住一个房间的。对于她的想法不作评论,我也没有她那样的想法。我小时候也觉得自己很苦,印象中都是我跟哥哥吵架打架,然后爸妈从来不帮我,只会帮我哥。我常常自己关在房间里面躺着哭,枕头都湿一大片。初中的时候,我住校,周末都不怎么想回家。因为我回家,总会听到我妈的唠叨,更准确点来说,是抱怨。抱怨她的辛苦,抱怨我们的不懂事,不会省,抱怨我每个月用钱多。我不像别的同学那样,父母会给零花钱。我的零花钱,都是从伙食费里面省出来的,或者是骗我爸说要交资料费要来的。而我的零花钱,大部分都是拿去买衣服鞋子或者包包洗面奶。初中正是开始爱美的时候。我跟要好的同学说了一下我家的情况,她说:“你妈妈为什么重男轻女?生你出来受罪么?”
我依然记得有一次周日,下午要回学校。但是下大雨,所以我想找我爸搭我去,但是我妈不给,她说我爸已经这么辛苦,你为什么这么娇贵。然后她给我找了一个单车雨衣,让我自己踩单车回学校。踩车去学校的路大概要十五到二十分钟。那一次暴雨,我就自己一个人披着雨衣踩着单车,在风雨中艰难的前进。路上几乎没什么人,偶尔一两辆摩托车或者小车路过。雨大得几乎连路都看不清。我默默地留着泪,混着雨水。那一次,我到学校之后,全身都湿了,又先回宿舍换衣服,然后再回教室已经迟到了。我很羡慕别的孩子,他们的父母不一样,他们有小车,他们会送孩子去学校。而我,只是想要爸爸送一次,都挺难。我深刻地知道,我跟我的同学是不一样的的,我跟那些有钱的同学是有差距的。我会自卑。唯一让我觉得可能比得过他们的,就是我的成绩了。
至今,我的骨子里都带着自卑与不自信。这或许就是原生家庭给我的最深的烙印了。我妈从小教育我,要能省就省,当然,她也教育我要争气,不能被别人看扁。所以,我的骨子里也一直带着不甘心。
大学刚毕业的时候,我死活不肯回老家发展,因为我不甘心。我辛辛苦苦地走出来,就不想再走回去。如今,我不想回去,因为已经回不去,更想给我孩子一个更好的起点。
我从哪里来?我来自一个平凡的家庭,来自一个比较落后的县城。这是我的出身,没办法改变的起点。
(三)要到哪里去?
要到哪里去?这个大城市,就是我要追求的远方。我想留下来,因为这里有更便捷的交通,更好的一切资源。我知道,任何惠民的政策,都是从大城市开始实施。所以,我想在这里扎根。我想在这里买房,因为我想在这里有一个真正属于自己的房子。我也想在万家灯火中,有属于自己的一方。我想给孩子一个大城市的户口,让他享受大城市的教育,让他有更多的见识,未来有更多的选择。而不是在农村里面长大,靠刻苦学习才得以走出那些大山。
以前有个同乡,他跟我说,他好恨爸妈,为什么不留他在深圳读书,而是把他扔回老家读书。他说如果他留在深圳,可能现在就不一样了。那时候的我,不理解他的话,那时候,我才大一。现在我懂了。做了父母,我们都想给孩子更好的未来。我和孩子他爸都有个共同的理念,想给孩子一个好一点的起点。
扎根的过程,总是漫长而不易的。
在2018年下半年,我终于在呆了3年的公司升了职,我以为接下来,只要继续努力赚钱,我会慢慢靠近我的目标的。然而,2019年初的时候,发现自己怀孕了。从开始的震惊,到接受,到慢慢体会做妈妈的喜悦,这是一个美妙的过程。从知道我怀孕开始,公司就开始逐渐减少我的业务量,毕竟我是迟早要休产假的。而我自己,也把生活的重心放在养胎上。甲减、血糖高,一路控糖,其中的艰辛,当过妈妈的才知道。好在,去年10月,终于把怀胎十月的“叉烧”平安生下来。
作为一个新手妈妈,熬过了几个月,正准备重返职场的时候,老板的一个电话惊醒了我。受疫情的影响,公司没有新的业务,老板叫我要么回公司,值班制,减薪;要么给我买着几个月的社保,重新找工作。接到电话后的那几天,我都是在不安中度过。心里一面是对孩子的不舍,一面是对公司去留的纠结。我跟老公商量,想着我在家再呆几个月,等孩子大一点,等疫情过去形势好一点我再重新找工作。然而,我这样的想法,得不到支持,他叫我现实一点,我家婆也叫我先回来做着。就这样,忍者心中地不舍,提前二十天给孩子戒了奶,就收拾心情回到广州。
如今领着到手两千多的工资,过到第三个月,终于开始惶恐不安。疫情何时能够过去,留学行业何时才能开启?这是一个未知数。我是否要放下几年的行业经验转行?未来的道路这么长,我该怎么走?
曾经以为自己有点文笔,想找点投稿兼职,却发现自己的那点文笔,好像不是那么一回事。想找点翻译兼职,发现自己的水平似乎还没到那个境地。
在写了这几千字之后,心中的躁动终于得以平静一些。或许,我不是迷茫,我是浮躁了。以前最喜欢看书的我,现在看不进了。在还没确定接下来要怎么走时,我应该静下来,看看书,努力提升自己,养精蓄锐。
初中的时候,语文老师经常跟我们说一句名言:“是金子总会发光的!”这句话,应该铭记,不要总想着如何发光,而是要想着如何成为金子!这,是我要去的“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