忙完白天的工作,到了傍晚,有点疲劳。一个供货商提出,我们去吃广东海鲜,另一个供货商说,我们去吃石林鲜鱼。我正犹豫不决时,我妹妹国英轻轻地说:我请你去吃云南蒙自过桥米线。我们就轻轻地辞别供货商,从新螺蛳湾悄悄驱车二十多公里,来到位于昆明市中心位置的金马碧鸡坊。金马碧鸡坊旁边开着一家由蒙自老板经营的“桥香园过桥米线”连锁店。
由于吃云南过桥米线的人较多,我们先得排队买票,米线品种包含:金牌肥牛肉过桥米线、鲜大虾过桥米线、野生菌过桥米线等几个品种。我们点了二份金牌肥牛肉过桥米线,又点了一份卤猪耳。
诺大个餐厅内,已经坐满了食客。我们把票交给服务生,便拣了一个桌子坐了下来。
不一会儿,服务生用托盘端来了二个拼盘,盘中的牛肉切得薄如婵羽,肉片红白相间、折叠排列得整整齐齐,占了三分之一的拼盘位置,调料碟和青翠的香菜、葱段、鸡块等食材又占了三分之二的拼盘位置。我正察看着拼盘,服务生又端来了二碗在灯光下显得晶莹剔透的米线,紧接着用托盘又端来二只大海碗,海碗里盛着热汤,汤面上浮着一层亮晶晶的鸡油。
不少外省人慕名而来吃过桥米线,也有人在吃云南过桥米线的过程中烫伤手指,甚至烫伤嘴唇,闹出笑话。我们也算“老云南”了,本着“先生后熟、先荤后素”的顺序,把拼盘中的食材放入海碗,再放入米线,根据自己的口味最后放入适量的调料,由于碗的最上层浮着一层鸡油,把热汤封住了,就像给碗盖上了碗盖,控制了温度散发,把里面的食材“闷”熟了。
吃好了米线,我想看看师傅们的制作过程,便来到操作间的窗口观看。只见一位穿白工作服的小师傅把一摞海碗沉入不绣钢水槽中,水槽联接着电线,槽里的滚烫的水冒着热气,二分钟后,就把这些碗提了出来,放在案台上,再用小勺,放入几种细颗料状调料;另一位师傅从另一个水槽中舀出熬制的高汤,放入海碗,他的助手马上把钢网漏勺放在海碗上,过滤高汤。另一个窗口内,几位师傅把一坨又一坨的米线分别放入滚水中,把烫制散开后的米线沥干后,放入一只白碗中。
我正痴痴地看着,一个服务生走过来说:你要干什么?我说:我来看看你们操作,然后写个文章发到网上进行宣传。我妹妹过来帮腔说:我哥哥写文章很厉害,有一篇文章发到网上,点击量达到八万多人次。我对服务生说:你能介绍一下,云南过桥米线的来历吗?服务生说:我一边介绍,一边叫人去叫店长来。
服务生接着介绍说:清朝初期,蒙自县有一位书生,已经娶妻生儿,但是喜欢游玩,不思读书。妻子教训书生说,你要承担一个父亲的责任,努力读书,考取功名。书生醒悟,便把自己封闭在城南的南湖岛上读书。几个月来,妻子餐餐过桥上岛送饭,有一天,妻子发现书生清瘦了下来,心痛书生,在家里杀鸡、切肉、准备米线,儿子贪玩把生肉片放入装着鸡汤的瓦罐中,妻子气得要骂人,却发现肉片不仅熟了,而且味道也好,便提着盛有鸡汤的瓦罐和米线赶路,急匆匆地送给书生吃。谁知走到桥头,突发晕眩,倒在桥上。书生等人闻讯赶来救援,书生把米线放入瓦罐,看似凉了的鸡汤竟把米线煮熟了,米线喂入妻子口中,妻子很快醒了。后来,书生考取功名,人们便把这种做法的米线叫“过桥米线”,或者叫“爱夫米线”。2015年10月,蒙自过桥米线传统技艺被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也被中国烹饪协会授予“中华名小吃”称号。
我们正聊着,店长赶了过来。店长说:谢谢你们来宣传,我们店想请你们做个荣誉质量监督员,今天你们吃的米线,就算我店里请客,进行免费处理。我说:这样不好,反而表明我们是个庸俗的人。
我们双方说着话,走出了米线店,相约下次再见。
作者 何国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