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知道,唐代陆羽因著《茶经》而一举成名,被誉为茶圣。《茶经》里记述了关于茶叶发源、栽培、产区、加工、煮饮以及相关历史、茶事等丰富的茶学内容。《茶经》也是世界历史上首部茶学科普专著,正是因为《茶经》的问世,才开启了中国历史上的茶文化时代。自此,茶也从生活层面升华到了精神层面,陆羽成了名副其实的煎茶大师。煎茶可不是件简单的事,它与其它技艺一样,需要心、身、技、道的修行。
著名书法家王羲之曾说:“夫书者,玄妙之技也,若非通人志士,学无及也”。对于书法,王羲之认为是玄妙的技艺,如果不能达到天人合一境界,是学不到极致的。而在茶道上,陆羽便是达到了这样境界的人。
依《茶经》记载,陆羽在制茶、茶器、煮茶、饮茶等学术研究上态度非常严谨、认真、实际,也非常重视人、茶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尤其在茶汤审美上,首次提出明确观点,而且颇有建树。陆羽把唐代主流的调饮法,即在茶汤里加葱、姜、桔皮、茱萸、薄荷等佐料的方式煮饮的茶汤,贬为:“斯沟渠间弃水耳”。他认为这简直就是沟渠中的下水,这是一个非常极端的比喻了。这也是陆羽,以反面的角度,提出了“清饮”的理念,也把茶饮从食用属性转向到了饮用属性。
在唐代之前,饮茶基本以调饮、羹饮为主,而且有很久的历史。据说在西晋时期,有个士大夫王濛,嗜茶如命,每有朋友拜访,无论公私,皆以茶相待,弄得大家个个叫苦不迭,每次拜访王濛,都苦喊“水厄”又要来了。在当时,水厄就是水灾的意思,大家可以想象,若是当时的茶的味道如同现在的牛栏坑肉桂、老班章普洱、金骏眉或西湖龙井这样美味,我想大家喜欢还来不及。
事实上,陆羽既然说“斯沟渠间弃水耳”,说明他对茶汤的审美已经有了非常清晰的鉴赏能力和标准。我们阅读《茶经》就可以发现:
第一,陆羽发现了好喝的茶,比如上者生烂石,野者上,阳崖阴林,紫者上等等。
第二,陆羽发现了煮茶的好水,“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
第三,陆羽在前人基础上继承并改造、创新,创造了专业的煎茶清饮的茶器。
第四,陆羽发现了影响茶汤滋味的很多因素,如火源,炙烤,择炭等等。
第五,陆羽创立了煎茶的流程,煮茶的火候控制,水温控制等等。
第六,陆羽研究出了当时品茶的最佳体验方式,品饮流程和要点,甚至对每碗茶汤的品鉴也是非常精准的。
《茶经》的问世,也标志着茶汤有了审美体验。清饮时代到来了,茶开始朝着越来越好喝的趋势发展,茶道也朝着不同的审美角度多元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