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孩子会打洞”,“有其父(母),必有其子(女)”,“原生家庭”……越来越多人关注和研究成功人士,追溯到他小时候的成长环境,大多数人认为,一个人的成长,与成长家庭关系最大。这使得我在教育孩子,关注孩子成长方面不得不小心谨慎,亦步亦趋,边走边学。倒不是要把孩子培养成多成功的人,只求孩子有个健全的人格,身体健康,精神健康。
我对儿子在学习方面的要求不高,不求他能考多高分。儿子已经读二年级了,他一直都不喜欢读书,他认识的字少得可怜。
我只希望他的阅读能够发展起来。我最希望他拥有的能力是阅读能力,我深深地懂得阅读的重要性。
我们是农村的孩子,相对于城市的孩子来说我们的见识少,拥有的资源缺乏。孩子长这么大,我从来没有把孩子送进任何的兴趣班,因为居住在农村,种种不便制约着我们。每到寒暑假,看着别人的孩子一会儿参加舞蹈班,一会儿参加这美术班,一会儿参加主持人培训班……各种各样的班琳琅满目,我内心升起丝丝不安。虽然我安慰自己说这些兴趣班既浪费钱,又剥夺了孩子自由自在玩耍的时间,但事实上很多孩子在兴趣班里学得不亦乐乎,很好地培养和发展了自己的兴趣。很多孩子上培训班不是父母逼着去的,而是自己要求去的。我常常想,要是我们也具备条件,我的孩子会不会也有自己兴趣可以发展,从而也像许多孩子一样更自信呢?在这方面,我觉得亏欠了孩子。艺术的培养我已经错过了,我怎么也不愿意孩子在学习上也跟不上节奏。尤其是阅读,这是唯一与城里的孩子差别不大的条件,如果说孩子在艺术熏陶上有所缺失,那么养成良好的阅读能力或许可以弥补些许。农村的孩子通过阅读开阔视野,增长见闻,尚可与他人保持一丝竞争力。最起码城里的孩子亲眼见到的,亲身经历过的,农村的孩子至少从书里也阅读过。
可是,儿子似乎与我所期待有很大的距离,学习成绩仅仅是考了七八十分,这我倒觉得没什么。老师常常有意无意地向我们透露他上课不认真,爱和女同学说话。老师说的话我尽量避免让他知道,儿子是个爱面子的人,很在乎别人的评价,如果知道老师说他的不是,他会感到有压力,情绪低落。可是有时候,老师会挑孩子在场的时候对我或者他爸爸说,我注意到孩子很不高兴,可是又不知如何处理。老师是为他好,希望家长能协助帮孩子改正错误,做家长的不能阻止老师指出孩子的不足,否则会给老师留下家长骄纵孩子的坏印象。我表现得尽量轻松,微笑着说:“是这样吗,孩子?要认真点才可以的啊。说话可是不对的,老师可不喜欢这样的孩子。”我尽量让语气温和,减少孩子内心的尴尬和不安。
我非常清楚孩子学习上的不足,为此晚上我常常陪着他做作业,做练习,有时给他讲故事,和他一起看书。看书是儿子最不喜欢的事情,但他是个善解人意的小家伙,为了让我高兴,他也尽量满足我的要求。那天我们在一起看书,他认识的字太少,一句话里十个有八个不认得,就算是学过了的也不记得了,有些字比如“很”,“得”,“也”等一类的虚词,我前半句告诉他,后半句又忘了。我表现出责备和不耐烦:“你总不认得字,这可怎么办才好啊?”话语中满是对他未来的担忧。我们坐在床沿上,他听了很难过,觉得沮丧,蜷着腰,低着头,说:“妈妈,你是不是不喜欢我这样?”他仿佛看到了长大以后令人失望的自己。儿子的话让我的心微微颤动,儿子正在担心:“我就是学不好,可不知道怎么办。如果我不够优秀,妈妈是否还爱我?”我突然意识到我正在流露不良情绪,这情绪正感染着身边的人。我赶紧调整状态,对他说:“不是啦。今晚你已经很努力了,你看你先完成了作业,然后我们一起做了运动,我们跑了一公里呢。你正在努力,只要你坚持努力,慢慢地你也会认识很多字的。时间不早了,赶紧睡吧。”儿子爬上床,没有再说话。
我却难以入睡,孩子像我,也有着一颗敏感的心,小小年纪却活得诚惶诚恐——不想让父母失望,想好好表现,可是能力有限,达不到大人们的期望。我以为没给孩子多大压力,没想到儿子已陷于难以处理的矛盾当中。当我发现孩子身上有这样那样的毛病时,我反观自己,因为我觉得孩子的不足肯定来源于家庭,来源于父母育儿不当,当父母的才是应该承担起这个责任。我常常看到儿子的毛病正是我的毛病,比如我就是个敏感的人,我也是很在乎别人对我的评价,我爱表现,又羞于表现,儿子的性格和我惊人的相似。我应该更明白儿子的处境,更清楚他的情感体验,体谅他。恰恰相反,因为在他身上看到了我的影子,我的不足,看到常常令我懊恼的缺点,我还没接纳的毛病,当我在儿子身上看到,心中不自觉地不满意,不自觉地又气又恨。
我不能以这种不接纳的态度对待孩子,我们互相需要,为什么要互相折磨呢?我的孩子可能比不上别人家的孩子,但我绝不会愿意用我的孩子去换一个优秀的孩子,所以,我会用行动告诉孩子,让孩子知道,不管你长成什么样子,成功与否,妈妈永远爱你!
我的焦虑已经映射到孩子身上了,我口口声声说想让孩子有个快乐的童年,最大的希望是孩子健康快乐,然而我却在无意中损害了我希望他们拥有的东西。孩子的善良唤醒了我,提醒我时刻记住,孩子有自己成长的规律,不能用现代社会普遍的焦躁对孩子拔苗助长。坏的教育比没有教育还要糟糕,把孩子还给他自己,尽最大的努力保护孩子的成长环境,减少污染,孩子自然生长成他要成为的样子。一个人到了有了起飞的能力,自然不会再爬在地上前行。
并不会因为孩子没有长成家长所希望的样子,就能改变彼此的社会关系。孩子是父母的,同时又不隶属于父母,他独立于这个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