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加了人人都是产品经理组织的2天产品大会,坐标深圳宝安。按照这两天嘉宾分享整理的一些分享内容和个人看法。收获满满,mark了一些自己中意的内容,不output一下,真是愧对这两天的时间。
一、启发
1、产品人的视角:在目前的工作向前看向后看,知道过去发生过什么、未来可能发生什么。
2、做产品不仅要懂APP、懂用户,也需要对业务和商业逻辑有很深刻的理解。
3、做产品要有想象力、好奇心,不懂就去学去了解。
4、技术就是生产力,最好硬件、软件都懂。
二、方法论
从“问问题出发”
产品经理应该保持独立的思考能力和通过问题挖掘解决方案的能力,不断迭代、重复、试错求证。
1、问题即方案:不可能一开始就找到第一性问题,要学会问问题
2、作为产品的决策人,要学会暗中观察,不断纠偏、迭代、求证。
3、CASE:移动QQ的年轻化,一开始抓住了移动互联网行业的头部用户,不等于抓住了产品的头部用户。移动互联网初期,头部用户是商务人士,而要抓住年轻的用户,需要为用户提供年轻化的平台和内容。
消费升级下的产品经理之路
我未有买车的需求,一般都在视频插播的广告、地铁广告上了解到优信二手车。二手车有很强的线下业务属性,演讲中能看到优信在线上之外,在线下的硬件配套、顾客服务上,做了很多C端不容易看到的工作。可能优信、瓜子、人人车等在C端看到的功能都大同小异,一旦有一些创新,就很容易被“友商”抄袭挪用。但在中后台的、B端、在服务客户的发力,能不断构建自己的能力壁垒。
1、挖掘隐藏在界面之外的需求:从工具性提升为服务性,在打通功能上做到极致的体验,而不只是关注在APP的功能点上。
2、服务意识系统化、模块化:面对消费升级、共享经济、新零售,会面对2B、2C双边用户。
3、横向技能扩充:既懂软件,也懂硬件。(也应该既懂前台用户,也懂后端业务)
4、数据驱动的理念更加深入:大数据,使用数据工具结构化地抽取、展示、组合数据,可以让业务自主组合分析报表,可视化
5、AI时代下,产品经理更需要懂技术,了解技术的应用、技术的边界。
三、实践者
互联网+的下半场,改造行业
饿了么的系统实现“流量——共计——转化——履约”的全业务流程管理。不同的服务目的,具有强业务属性/强产品属性。在饿了么外卖业务下,B端、C端有不同的产品建议。
1、商业运作型公司:将商业运作的每一个环节抽象建模,形成一套满足商业闭环操作的信息系统。
只有2C的产品不能完成商业的闭环,服务=产品+业务;
互联网+强业务主导,需要围绕业务思考;
业务是确定性的逻辑,系统提升了业务的执行;
整套服务系统,除了用户产品之外,还包含外延的中后台、支撑系统。
2、误区:
重视面向用户的产品,而忽视了业务运作系统
重视产品页面的交互,单忽视对商业逻辑和业务逻辑完整的理解
散点状创新,不能集合业务核心价值,做体系化的提升。
3、建议:
工具应用:业务流程抽象建模,实现行业信息化和线上化
策略运营:将运营思维落地到系统规则上
数据只能:通过AI实现自动的业务运营,如饿了么的智能调度、推送。
4、B端C端
将2B、2C的用户分别锁定到不同的价值网络中。B端服务的目的是赚钱,C端服务的目的是让用户用的爽。
实体行业的互联网尝试
商业模式较固定,实体经济企业增长缓慢。对比看到互联网企业快速的增长,实体经济开始尝试用互联网的方式改变自己,这会带来新的一批机会。每个实业有每个实业成功的诀窍,这些诀窍在他们过去的线下模式非常有效,但如果要互联网化,可能需要调整现在的商业模式。每个行业的实践,都各有特点。
1、互联网与实体经济的逻辑
互联网:日活、转化
实体:带来直接的盈利
2、实体经济的二次创业
实体经济企业本身有成熟的商业模式、充足的资源。但由于商业模式已经固定,企业内部会有很多桎梏。
纯互联网、线上的方法论不一定使用,需要理解线下的商业逻辑。
一次创业破釜沉舟的创业方式,从0到1,现金流随时在生死线上。但由于商业模式简单且初创,可以采用敏捷的迭代方式快速试错,并且团队凝聚力高。
实体经济的互联网实践并没有一个精准的方法论,如何线上、线下结合也需要各行各业自己思考。
AI产品经理入坑指南
百度的AI产品分工:语音识别产品经理、策略产品经理、垂类产品经理、解决方案产品经理、开放平台产品经理。——分工十分细,往前偏技术的产品经理,而往后需要深入了解行业、受众群体,了解B端C端的用户。
1、关注行业动态,找到适合自己切入的领域。
2、清除技术边界,了解技术:用产品弥补技术,知道怎样用技术构建产品的壁垒。
3、在自己所在的行业,持续积累。
四、视野
人工智能创新的核心问题
从投资人的角度,看哪里是人工智能创业公司的机会点
1、从互联网到AI
互联网流量红利消失:PC端最后一个独角兽是2011年的知乎。在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随着获客成本增加,移动互联网也逐渐进入红海。
移动互联网已经解决了信息不对称和链接的问题,填补了信息不对称的空白。
互联网不能改变生产力,只是改变了人们获取信息的途径,而AI能大幅提升生产力,是发展的增长点。
2、人工智能的应用层次
底层(基础架构):芯片、云计算、框架——中间层、底层是互联网巨头的必争之地
中间层(通用层):机器翻译、图像识别、语音识别
顶层(应用层):人工智能+行业——创业公司的机会
行业+AI,比如AI+医疗,AI+安防。行业壁垒是人工智能创业最大的护城河,BAT不见得有优势在每个行业都纵深垂直,但团队中要有深入理解行业的人才。
3、从非关键性应用着力
人工智能的关键性应用,如医疗、自动驾驶,对精度的要求是99.999...%,达到极高的精度后,才能商业化。研发周期超长,需要有一批技术专业。关键是离钱远,不易变现。
非关键性应用,精度99%与98%的精度差别并不大,误差不会导致不可挽回的损失并且可以被用户所接受,如人脸识别门禁。
非关键性用户,比拼的是行业洞察、产品能力、成本控制、供应链、营销能力。
4、从技术提供商到全栈服务商的转变
制作技术提供商,未来只有死路一条
技术是许多大公司的赛道,大公司有资源很容易被超越,算法的壁垒越来越地;
基于API的商业模式,很难有扩展性和想象空间;
作为中间的一环,很容易被上下游挤压,上下游服务和技术的延展会挤压自己的利润空间。如果上游集中,产业链垄断者会吃掉产业链大部分的利润;如果上游台分散,又很难整合。
“一横一竖”的发展
横向:发展技术服务;
纵向:找准几个垂直领域发展,同时开放第三方应用,通过不断优化自身数据服务。
技术提供商的全栈:技术——产品——打磨商业模式——数据——提升技术...
垂直行业的选择:市场空间、行业的集中度、是技术改良/还是技术革命、壁垒/护城河(不只是赚辛苦钱)、团队的基因
5、2B和2C的选择
2C产业链不成熟,用户期望高但价格承受能力低;
2B企业对成本承受度高,企业有很高的降本需求。目前人工智能适合于单任务模式,对企业应用,可以采取“部分实现人工智能”的人机混合操作模式。
新消费时代的创新利器
消费升级下用户需求的变化,网易严选产品总监对人性和趋势的体会很深刻。正如他所说,产品经理站在当下,要向前看经验,向后看到未来。
1、从历史看消费升级:日本消费社会的发展
第一次消费升级:城市物质文明开始发展,人口涌入城市
第二次消费升级:工业生产的批量化,全国大众性消费。大众消费时代,以家庭为单位的商品,追求实用和便捷。这是被市场主导的消费需求,商品同质化严重。
第三次消费升级:从家庭消费逐渐转变成个人消费。分众时代,追求个性展示自我。
第四次消费升级:共享、追求简洁…(萌芽)
2、中国当前消费时代的六个特征:
消费个体化:针对个人打造专属商品,注重提升自己的外在和内在
以体验和服务为中心:拥有已经不能带来更多的满足感,需要从消费过程中获取更多愉悦感
消费背后的标签化:买什么东西、晒出来,代表用户想成为什么样的人,给别人呈现什么样的自己
共享经济
崇尚传统、匠人精神
互联网的迭代:潮流加速,人们喜新厌旧,消费注重用户心理关怀的微创新
3、流量升级
线上流量竞争白热化,下线的流量仍然是洼地
寻找去中心化的流量来源,用互联网思维做线下的流量。
将线下的用户回归到线上来
4、社群经济
社群是标签的集合
社群是一种会增值的流量,概念在社群中不断得到强化。